玉溪市澄江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实施“四个一”行动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培养一支民族工作队伍。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同组织建设、干部监督、考核评价、人才工作等一体推进。充分发挥培训主渠道作用,细化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村组干部全员轮训”“双万培训”“干部人才大讲堂”等课程培训内容,列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必学内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重要内容,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干部队伍保证。重视对基层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关怀,让各行各业人才参与到澄江经济建设中来,创新举办“人才夜市”,“线上+线下”为各类求职者提供3200余个就业岗位。打造电商直播基地、电商人才实训基地,组建32人的本土直播人才队伍,建立140余人的文旅、史志、非遗人才库。突出党建领航,增强“两个功能”,发挥“两个作用”,以党建优势促发展、促共富、促治理。以澄江市集体经济集团为统领组建党建联盟,打造撒马都、样榜山770余亩现代绿色蓝莓种植标杆基地,带动3万余人次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将“红色能人库”提档升级为“社区合伙人”行动,引导300余名乡土能人为群众提供服务600余件(次),解决民生问题170余件。
建设一批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打造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四季农庄农耕文化等14条精品“+研学”路线,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多所中小学校、冬夏令营机构合作,2024年共接待研学游约5万人次,实现收入约530万元。深度挖掘渔文化、水文化、古生物文化等人文资源,打响抚仙湖、帽天山寒武纪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区、寒武纪化石地“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傩戏文化节等特色旅游名片,建成马房村、小湾村、寒武纪欢乐大世界、广龙小镇等一批乡村旅游村。帽天山寒武纪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澄江化石地入选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建成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飞大田、奇趣海洋科普馆等康养研学体验项目。拓展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智慧平台,提升沿湖公交站点、观光车、共享电动车、公共停车位、咨询服务点等旅游服务功能,引领各族群众互嵌共居,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深化与广东、江苏等地合作,提供岗位1.9万个,免费就业服务2.69万人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6名,建成省级专家工作站6个,引进100余名省内外专家人才助推产业蝶变升级。
创作一批文化文艺精品。实施关索戏等58项国家、省、市、县非遗项目及甘棠箐遗址、金莲山古墓群文庙等113处文物古迹保护传承工程。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挖掘、研究、传播澄江历史文化,成立澄江市历史文化研究学会,吸纳会员130余名,组织编撰《凤麓风物志》《路居风物志》《禄充风物志》《松元风物志》。找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讲好民族团结历史故事,制作了《云南革命斗争史》《滇中革命斗争史》《中国共产党澄江历史》《中山大学与澄江》《澄江山水人文》等精品课件,将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抚仙湖保护作为感党恩系列教育生动教材。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造工程,创作了具有澄江特色的小品《彝乡春早》《高价面具》《好事成双》《生日礼物》、歌曲《澄江等你来》《盼归》《守望》投放于电视台、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主流音乐平台,发放到企事业单位、各级合唱团进行宣传推广;快板《树立新时代宣传新思想》、三句半《科学创新国家兴》、舞蹈《乡村振兴焕生机 青山绿水好家园》等节目演出后,深受群众喜爱。
打造一批绿色产业集群。在抚仙湖保护治理、“一县一业”建设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绿色富民产业集群,推进团结与进步、发展与稳定同频共振,赋予所有改革开放以“三个意义”。立足“旅游+”“+旅游”新业态,实施旅游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主动融入滇中旅游核心圈,投资63亿元建设旅游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1个,创成小湾、禄充2个省级金牌旅游村。做实农业组织化、基地化、设施化、品牌化,新创县级基地230个、市级基地40个,新增农贸分离45户,省级认定“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12个。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村办公司51家,全面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推进城乡融合,深入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通过探索股份合作型、劳动就业型、经营型等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模式,成为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云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