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溪市峨山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融入全县各项工作,通过非遗的陈列、传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以文化人,以非遗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文化传承促情感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镌刻着独特的文化记忆。一是立足长远抓保护传承。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挖掘峨山县非遗、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切实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引导全县各族群众更好地感悟中华文脉,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都是一家人”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拓宽渠道抓保护传承。践行非遗成果惠及大众、融入生活的理念,多渠道开展传承保护工作,通过发挥非遗传承基地作用,让文物古迹“活起来”;通过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文化惠民等工程等,让群众享受非遗带来的成果;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广泛开展非遗活动,让更多人看见非遗,提升非遗可见度,让非遗走进群众生活,更好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扩大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以“文化+”促“三交”共融,推动峨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坚持以非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峨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添翼加彩。一是“文化+旅游”,发展“文旅融合”模式。聚焦打造中老铁路非遗展示中心,充分发挥峨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自然禀赋和优势资源,打造大富塔原生彝文化、易峨高红河谷、大化生态钢城、彝人谷、嶍峨生态廊道四条乡村旅游线路,推出开新街、油菜花节、非遗全国村晚、舍廊草莓节、小街农民丰收节、化念果蔬节等系列特色文旅节庆活动,拓展花鼓舞、彝绣、开新街、祭祖、祭龙、火把节等传统文化活动,为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让非遗旅游活动成为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二是“文化+教育”,发展“教育整合”模式。全面深化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办学,推广乡镇中小学校“九年一贯制”改革,推行各族学生混班混宿办学模式,为青少年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持续深化与玉溪市民族中学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两校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路线,依托玉溪市非遗展示馆、峨山县博物馆、滇中地委旧址等研学基地,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峨山青年看峨山”“小小星火”讲解员、“石榴籽 家乡行”“红石榴夏令营”等研学活动,以民族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在研学中增进了解,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文化+共居共融共事”,发展“互嵌式融合”模式。开展“双推”协商活动,大力营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生活环境,促进各族群众语言相通,心灵相系。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着力点,实现县城规划区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探索引导村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推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和互嵌式发展,聚焦产城融合,加快绿色钢城建设,形成各族员工交流融居的互嵌式就业环境。
以文化创新赋能非遗,激发峨山发展新活力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传承历史和文明的载体,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根基。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并推动文化和非遗保护工作,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一是传承和弘扬现有特色文化。峨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120项,其中非遗代表性项目51项(国家级1项,省级6项,市级项目15项,县级项目29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9人(省级传承人7人,市级传承人19人,县级传承人43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利用县乡各级公共文化场所设立的非遗展示、体验教学等基地成为峨山县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二是突出特色激发发展活力。峨山文化资源丰富,各民族有很多人生礼俗、节庆习俗、民族服饰、传统音乐、舞蹈、技艺,向彝族开心街、火把节等节庆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和内涵,积极开展彝族四腔、花鼓舞、烟盒舞等一系列民族民俗文化风情展演以及长桌宴、少数民族体育赛事等特色活动、彝族刺绣等非遗展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非遗传承,让各族群众在同歌共舞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凸显峨山特色,打造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峨山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和景区景点、旅游线路,激发峨山创新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