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富宁县“拉送推改”四字诀助山瑶群众迈向幸福生活快车道

来源:富宁县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4-10-25 18:34:52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文山州富宁县高唱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坚持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充分运用“拉送推改”四字诀助山瑶群众迈向幸福生活快车道。

山瑶是富宁县瑶族的一个支系,有95个村小组2070户9217人。由于生活在岩石裸露、土层单薄、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喀斯特地貌石山区,长期存在饮水难、行路难、住房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的生活困境。“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栽下一大坡,收成一小箩”“几分石头地,年底一碗粥。百年山中苦,几代风雨愁”是山瑶群众祖祖辈辈的真实生活写照。当时是全国少数民族中富宁特有的最为贫穷落后的弱势族群,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改善五难“拉一拉”,基础设施大变化。2011年山瑶群众扶持发展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富宁县围绕“搬家、种树、办教育”思路,重点在解“五难”、育产业、建家园、强素质上做文章“拉一拉”。投入山瑶扶持资金,完成2070户9217人山瑶扶持任务,其中:县城集镇安置120户600人,县内易地安置608户2775人,就近就地扶持1342户5842人。新建进村公路23条153.78公里,硬化村内道路150000平方米,改善了山瑶村寨的交通状况和地域劣势;新安装饮水管道149公里,建小水池(窖)842口,修沟渠32.7公里,建设太阳能光伏取水项目1个,坡地改梯地1000亩,集雨补灌2000亩,中低产田改造6910亩,实施土地整治项目5138.7亩,解决了4186人的饮水困难;累计架设10KV高压线路14千米,0.4KV入户线路0.5千米,安装50KVA变压器1台,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1182户。建成安居房2070户130000平方米,其中:建成新华镇安新、归朝镇那贡安置点廉租房120套600平方米,县内易地安置608户2775人,就近就地扶持1342户5842人。解决了住房难问题,实现人畜分离。投入1200万元建成那能、龙门等14所涉及山瑶子女就读学校教学楼、宿舍楼9057平方米;投入8000余万元,扩建新华中心学校、洞波中心学校、县民族职业中学及新建归朝民族中学共计47303平方米;在集镇、县城设置“山瑶班”集中办学,目前,在校山瑶大学生有12人,高中61人,初中264人,小学124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57%。新建成村卫生室12所、科技文化活动室45所、卫生公厕42座。新建归朝、洞波二类敬老院2所1340平方米,不断改善山瑶孤寡老人、五保户等集中供养条件;将8394名山瑶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和城镇低保,并由财政代缴新农合和城镇医疗保险金,参合、参保率为100%,实现应保尽保,就医难的根本性制约因素不断破除。

致富门路“送一送”,产业发展大变化。通过基础带动、规模推动、科技促动、能人引动,致富门路“送一送”,促进特色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先后在山瑶聚居的6个乡镇送种苗、化肥等,发展油茶8858亩、核桃6000亩、八角10633亩,预计可为当地山瑶群众年增收1529万元。种植甘蔗12428亩,通过树品牌、扩规模和抓科技,使山瑶村寨的特色产业逐步实现规模化、科技化发展,从温饱产业逐渐变成致富支柱。目前,山瑶村寨群众通过发展甘蔗产业每年可为山瑶群众增加收入2050万元,人均增收2224元。建成2个山羊育肥示范点,培植5户年出栏50头的养羊大户。同时,集中建设羊舍1000多平方米,发展养羊4856只;养猪4560头。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2期8854人;开展各类科技培训527期26217人(次);通过技能培训和组织引导,目前常年在外务工1400余人,劳务收入2500万元,人均增收2953元。

村容村貌“推一推”,生存环境大变化。引导推动农户按照“三改三建四配套”的要求启动了家园建设,“三改”即改厨、改圈、改厕,“三建”即建池、建家、建园,“四配套”即每家配套一个小庭院、一条文明路、一口沼气池、一个小院坝。目前,已完成农户改造993户,大部分群众按照山瑶民居风格,修葺一新。建沼气池399口,节柴改灶85户,户户使用自来水,改变了千百年来人畜混居的历史。对人口密度大、生态环境脆弱片区共206户1030人实行跨乡安置,以降低环境的承载量,减少山瑶群众薪柴使用及滥砍滥伐现象,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生活习俗“改一改”,思想观念大变化。治贫先治愚,始终把对山瑶群众的教育培训作为扶持工作重要任务来抓。首先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通过集中培训、上门指导、现场示范等方式,先后开展了油茶栽培和管理、山羊和生猪养殖等培训25期2368人(次);其次改变陈规陋习,通过生态家园建设,教育引导群众说文明话、做文明人、行文明事,大力倡导爱清洁、讲卫生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提高当家理财的能力,创新帮扶理念,家家都有一条致富门路,村村都有1—2个致富产业。通过教育引导,帮助贫困农户树立互助、效益、法律等意识,强化农民自主选择、自我经营、自担风险、自立自强的人文思想,学科学、比致富的风气越来越浓,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建成90个村小组197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畅通信息,用电实现同网同价,电视、宽带普及率分别达到91%和60%,100%的农户购买了手机;60%的农户新建了“小洋楼”。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现在是穿得更干净了、眼睛更有神了、头发更整齐了、屋子更明亮了、说话更文明了、精神更好了,迈向了幸福新生活。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