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通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各项工作都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全面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
紧扣“一条主线”,着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建好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一是坚持思想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尤其是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自觉扛实民族工作政治责任,以高质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注重文化浸润。深入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深挖南丝绸之路、“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等“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文化内涵,用好《那年红军到扎西》《赓续扎西魂》等剧目,用活火把节、花山节等节日,用足《马嘶》《画春光》《肝胆记》等作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牢固树立民族团结进步信念。三是强化语言记忆。坚持把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纽带,将其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强化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语言文字普及进村等工作,不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知晓率、普及率。
聚焦“两个共同”,持续推进大团结大发展。落实“两个共同”要求,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促进各民族共创发展之业、共抓民生之本、共享改革之利。一是努力让腰包更鼓。加大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强化少数民族群众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精准落实各类惠民政策,一体推进就业稳收、产业增收、政策助收,千方百计增加民族地区群众收入。二是努力让出行更畅。统筹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19个民族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项目建设,推动小龙洞、以古镇等民族乡镇尽快通三级及以上公路,铺就多民族发展路致富路。三是努力让实惠更多。加快31个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工程等年度项目进度,办好4所民族中学、1所民族小学,持续完善涵盖少数民族乡村的公共卫生、生育服务、医疗保障等医疗卫生体系,让民族地区群众更多更好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
夯实“三大举措”,不断推进交往交流交融。结合昭通工作实际,持续强化三大举措,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赶超跨越。一是深化“大搬迁”。聚焦水电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持续强化20.4万水电水利移民、35.5万易地搬迁群众后扶工作,全力加快地灾避险搬迁工作,积极谋划致富产业,确保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增收有渠道、困难有帮扶,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新格局。二是优化“大转移”。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第一出路”,抓实“四有”转移就业,加强与昆明、曲靖等9个州(市)开展跨区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动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大流动、大融居,促进25万少数民族劳动力更好更稳就业创业,用“稳稳的就业”托起“满满的幸福”。三是强化“大创建”。坚持典型引路,突出示范带动,依托扎西会议旧址和扎西干部学院,讲好“扎西故事”,涵养各族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以八仙营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为典型,打造更多民族团结进步的样板;全面实施“三项计划”,不断发展壮大“石榴红同心营”“石榴红家园”“石榴红驿站”等载体,让“石榴花开乌蒙山”。
抓牢“四项重点”,努力提高创建工作水平。聚焦创建工作四个重点,高质量谱写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昭通篇章”。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创建工作,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宗部门履职尽责、行业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创建格局。二是锻长板创示范。坚持重要指标重点抓、短板指标针对抓、优势指标务实抓,统筹好昭通古城保护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推动示范创建提质增效、出新出彩,确保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三是健全完善机制。深入研究、制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工作措施,完善联席会议、联合研判、联动摸排、联手化解的民族宗教领域矛盾风险“四联防控”工作模式,不断强化民族工作制度供给。四是注重总结提炼。围绕深化推进内涵创新、持续推进载体创新、大力推进方式创新、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四个创新”,进一步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创新创建方法,总结推广一批鲜活的经验典型,引领带动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