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永胜县“五个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丽江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4-11-26 17:24:19       【字体:大    中  

近年来,丽江市永胜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边屯永胜交融情”创建主题,按照“日子+脑子”的“双子”创建工作思路,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党建引领,下好创建工作“一盘棋”

永胜县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始终,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领导机制,制定并印发《永胜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永胜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永胜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等系列文件,以一个实施意见统领全局、一个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一个测评指标找准思路、六项具体措施全面谋划、21个小项压实工作责任,坚定“党建引领创建、创建促进发展、发展坚定认同、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建工作方向,形成了上下协力、齐抓共管的“一盘棋”抓创建工作的局面,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全县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有形有感有效开展。

坚持宣传引导,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在县城入口处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设立大型露天宣传牌,在电视台、“今日永胜”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和平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专栏,拍摄制作《中华民族一家亲,边屯永胜交融情》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片,创作《大美永胜》《永远的胜地》等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歌曲,印发《永胜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资料汇编》,编辑出版《边屯文化简明知识读本》《边屯文选》等系列丛书,签订《韶山市—永胜县深化友好市县合作协议书》,举办三川荷花季、“五一”文化美食节、传统物资交流会等三大节庆活动,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文艺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青少年及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切实增进“五个认同”,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对民族团结的政策知晓率显著提升。

坚持服务发展,搭好民生保障“连心桥”

按照把永胜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绿色发展排头兵、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N”行动,将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五城同创、水电移民、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建设等有效结合。以打造“边屯名郡、活力永胜”为重点,聚焦“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要素,一体推进“五城共建”。立足金沙江干热河谷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绿色经济走廊,为破解金沙江沿线“水在江中流、人在岸上愁”的瓶颈制约。全县民生领域财政支出每年达80%以上,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携手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县教育、文化、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民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城乡发展日新月异,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坚持典型引路,弹奏团结进步“和谐曲”

坚持“培育一批、带动一片、辐射全局”工作思路,按照大众化、人文化、实体化要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8+N”全覆盖,加大对乡镇、村社、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窗口单位等创建示范点的业务指导,先后打造边屯文化博物馆、民族中学、中源公司等20余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以点成线、以线扩面,促进全县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使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方位、多领域、广覆盖推进。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打造互嵌式发展社区,金沙江中游河段“一库八级”电站水电开发永胜县境内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4个电站建设搬迁的27个移民集中安置点,以梨园社区为代表的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安置点,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统筹“健康美丽文明幸福绿美”县城建设,打造教育文化园区、凤凰山公园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广场、示范街区,让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团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了民族团结可感可触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永胜县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边屯文化博物馆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永胜县“八一”红军小学被命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县24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实现“面上开花、点上结果”。

坚持共治共享,打好社会治理“组合拳”

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扎实推进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龙头的市域社会治理试点暨平安永胜“一乡(镇)一品”创建。通过“1+4+N”的方式,整合基层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派出法庭等政法主力和各站所行业力量,构建齐抓共管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变“多龙治水”为协同发力。全县上下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通过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攻坚,治安要素大排查大起底和领导带头挂包突出信访问题及风险隐患,主动接访约访下访,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变被动受案为能动履职。从政法机关选派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会同行业部门普法强基工作队充实到乡(镇)综治中心,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从“部门搭台、各自唱戏”到“整体规划、同台演出”。探索建立维护安全稳定平战结合、矛盾纠纷闭环处置,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平安建设挂包督导等系列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运转高效、衔接有序,变“见子打子”为系统推进,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实现双提升。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