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澜沧县凝心聚力共谱民族团结新篇章

来源:普洱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4-12-02 17:30:41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普洱市澜沧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强化政治引领,在构建工作格局上齐抓共管

把创建工作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高位推动、高效落实。一是加强政治领导。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两个纳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期专题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印发《澜沧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澜沧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二是加强思想领导。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示范,带动全县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全县党员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三是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创建工作专班,健全统筹调度、宣传教育、督查督导、经费保障等机制,压实县级领导挂钩督导责任和创建单位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三级联创工作体系,保障创建工作规范开展、有序推进。

聚焦培根铸魂,在典型引领上做足文章

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把加强宣传教育作为创建工作的关键,推动创建工作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开展。一是实施培根铸魂工程。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等新闻媒介,全覆盖、立体式开展宣传创建工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在机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学校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开展文明创建等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2023年以来,共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培训71期(次)、受众3.5万余人次。实施8个边境村69个自然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设项目,推动中华文化符号融入各族群众精神生活。二是实施全域创建行动。深入开展“十一进”活动,形成全员参与、全领域攻坚、全流程创建的工作格局。在各领域和行业选树先进典型,积极培养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全县共打造以景迈山、老达保、澜沧古茶公司为代表的44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选树培育李娜倮、李万彬等先进典型,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三是推动互嵌融合发展。以实施“三项计划”为抓手,深入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主题活动。积极开展各类民族文化宣传活动,创作推广《摆出一个春天》《快乐拉祜》等文化精品,组织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等活动,进一步传承非遗、展示民俗文化,赓续民族团结根脉,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增进民生福祉,在提高幸福指数上全力以赴

始终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探索创新“创建+”工作模式,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动员全县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培育、产业招商上,引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推动茶叶、咖啡、畜牧等传统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生物医药、甘蔗、果蔬等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域旅游特色品牌,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二是创建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结合。扎实开展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加大产业和就业帮扶力度,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拓宽各族群众就业渠道,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形成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创建工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景迈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牵引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逐年改善城乡“两污”短板问题,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城乡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行动中,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