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镇雄县做好“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答卷

来源:昭通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4-12-04 17:33:50       【字体:大    中  

赤水河发源于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从坡头镇德隆村“鸡鸣三省”三岔河渡口流出云南省。近年来,镇雄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相关要求,作出退耕还林优先、河道治理优先、综合整治优先“三个优先”工作部署,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制定任务清单抓落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赤水河保护治理互融共促,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根植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中。

汇聚团结合力,吹响“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集结号

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传承革命老区精神,打造赤水河源头共同脱贫致富和团结进步新高地”的创建主题,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推动实施全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民参与赤水河保护治理行动。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细化目标任务,形成各级领导各负其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宣传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教机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万名党员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学习内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村寨、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通过县、乡两级宣讲团宣讲、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在县级媒体设置专栏、微信群发送宣传学习资料等方式,将党的民族政策、生态保护部署要求传到村(居)民组、工厂车间等基层一线以及家庭、岗位、班组等社会细胞,写入村规民约,纳入文明家庭和文明村民评选标准,融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各方面。三是推行党的建设、民族团结、生态保护、基层治理“四网合一”,组织带领各族群众开展“同心源”“同心河”等系列活动,在护河行动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守护“河畅、水清、鱼肥、岸绿、景美”的幸福底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扛实护河担当,答好“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责任卷

县委、县政府坚决扛实“源头责任”,展现“源头作为”,举全县之力打好赤水河源头保护修复持久战。一是实施全流域全面禁渔。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制,设置河道保洁员402名,安装前端视频监控42个,办理行政、刑事案件107起,累计增殖放流珍稀鱼类250万尾。如今,赤水河流域鱼的种类从2020年初的36种增加到4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沙鲈鲤重现赤水河。二是实施全流域生态修复。拆除小水电站9座,关闭煤矿8个、砂石料场73个,对全县11个点位728万吨历史遗留硫磺矿渣治理、废弃场地进行复垦复绿,完成流域乡镇对河两岸户厕改造。三是实施全流域“两污”治理。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个、压缩式垃圾中转站5座、垃圾热解站9座;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项目、集镇污水处理厂17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16座,治理干流入河排污口78个,支流入河排污口44个,全面整改销号各级各部门历次环保督察、检查反馈问题以及投诉举报件共1603件。四是加强全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取缔河道两公里之内的养殖场,降低河道50米内耕地农药化肥使用率,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140万亩,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63.13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55万亩次,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国土空间绿化等生态环保建设项目。通过一系列“美家园”举措,2023年赤水河(昭通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各民族携手守护一江清水出云南的实效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答好“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责任卷。

践行“两山理论,唱响“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致富曲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赤水河源头的保护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互融共生、同频共振,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两山”转化的典型案例。一是积极改善民生福祉。在全县组织实施了风貌改造、院坝硬化、活动场所、公厕建设、庭院美化、生态湿地、村庄亮化、垃圾处理八大项目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引领群众常态化开展村庄保洁,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二是开展全流域美丽乡村建设。借力赤水河“生态河、英雄河、美酒河”的知名度,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切入点,制定了全县262个村的乡村振兴规划,开展全流域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各族群众富裕富足。目前,银厂等村庄获得省级“美丽村庄”荣誉称号。三是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以县城“菜篮子”为目标,建设规模养殖场、大棚基地,规划实施5万亩辣椒种植、3万亩魔芋种植;打造8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加强对已种植26万亩方竹分批次实施扶育,千方百计为各族群众扩大增收致富渠道,在切实将绿水青山变作助农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的同时,又涵养了水源,起到双管齐下之效。不断鼓起来的“钱袋子”,使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书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拓展协作外延,增强“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联动力

赤水河是连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经济动脉和人文纽带。2023年7月,由昭通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发起的3省4市16县(区、市)赤水河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联创共建签约仪式在镇雄县举行,为三省民族团结进步、赤水河保护治理搭建起了新的合作交流平台。紧紧围绕“同护赤水河、共圆中国梦”的主题,三省积极探索跨区域各族群众交流合作的新模式、拓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新路径、制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举措、创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经验,协调联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实现精神家园同建、河流生态同护、民族文化同融、和谐社会同创、绿色成果同享。与此同时,镇雄与威信县以及镇雄县赤水河流域14个示范乡镇均缔结创建联盟,常态化开展互观互检活动,推进“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见行见效。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