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通市彝良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实施五项行动、擦亮“五色”名片,探索推进示范创建“5+”工作法,推动创建责任全压实、指导全过程、宣传全覆盖、活动全领域、保障全方位、任务全落实,走出一条彰显时代要求的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创建之路。全县“红色党建”力量彰显、“五个认同”意识增强、“团结奋斗”活力绽放、“品牌效应”内涵提升、“法治彝良”开启新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实现“三连跃”,2024年1月被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一是实施“铸魂”行动。擦亮“示范创建+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名片”,凝聚共抓共管合力。坚持以红为魂,把“将军故里”等红色资源串珠成链,确立创建主题。党建引领一条心,“关键少数”带头抓。坚持党建引领赋能示范创建,推动民族宗教融入大统战工作格局,以“三级书记”抓创建的理念,把创建工作纳入“一把手”述职评议、干部评价、绩效考核,推动各级党委、党组高度重视和跟进落实。服务指导一条龙,部门联动合力创。强化对标对表,做到县有方案、镇有举措、单位有清单,做实“对标定目标、照镜找差距、看齐学先进、争先创示范”四环节,自上而下分解任务,上下联动下沉指导。强化分类施策,将学校、安置区等分行业组建创建联盟,打造“红石榴社区”“红石榴林”和“红石榴街区”。示范带动一面旗,彰显特色育亮点。通过蹲点调研,找出优势差距,自下而上使创建各有特色、各具亮点,并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推动全域创建。
二是实施“镶金”行动。擦亮“示范创建+思想政治教育”“金色名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金为器,打造宣传教育金字招牌。以宣育人,构建立体式宣传阵地。借力“互联网+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强化内外宣传,打造一村一栏、一道多牌、一线多点、线上线下融合的宣传矩阵。以事感人,构建沉浸式情感场景。突出讲好罗炳辉将军“为革命尽忠、为人民尽孝”的革命故事、刘平楷烈士“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红色故事,用红色文化浸润时代人心。以情动人,构建互动式教学环境。将创建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科教学、校园活动等有机结合,推动罗炳辉将军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开展馆校合作,开辟第二课堂,唱响“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旋律。以物示人,构建体验式实物平台。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通过制定文化墙、搭建主题平台(主题馆、街区、大道、口袋公园、乡愁记忆馆等),唱响“红石榴”品牌。
三是实施“增绿”行动。擦亮“示范创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名片”,夯实共富共美基础。坚持以绿为底,以高质量发展铺就群众增收致富路。坚守底线保民生。坚决守牢返贫底线,实施农村居民三年增收行动,构建以天麻、竹子、花椒、肉牛为主导的“4+N”产业体系。强化校校、校企合作,县域各阶段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建成全省首个县域慢病管理中心,“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和远程医疗信息系统高效运行,实现“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严守红线护发展。推进“产、城、人”与生态一体的绿色融合发展,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乡镇13个、生态文明村108个,获评2022年度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通过省级技术评估。争取高线树品牌。坚持典型引路,打造乡村振兴先导示范工程,以“云中苗寨”为先导工程带动建成示范乡镇2个、精品示范村9个、美丽村庄80个。
四是实施“添彩”行动。擦亮“示范创建+民族优秀文化”“多彩名片”,打造共融共居环境。坚持以文赋能,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融情交流。全面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开展“自强夏令营”等联谊互动,以各民族传统节日为平台,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推动各族群众相知相亲相包容、共生共乐共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建成6个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小草坝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382.6万人次、收入逾38亿元。推进融通发展。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以发界安置区为主导,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五是实施“出新”行动。擦亮“示范创建+基层社会治理”“特色名片”,构建共管共治格局。以特为先,创新创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构建治理新模式。建成“彝良先锋网格管理平台”,探索实施“一张网格、一个平台、五级联动、五方参与、五项机制”的“11555”基层治理模式,依托3065名网格长、12821名网格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创成全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1家、“全省扫黑除恶先进集体”1家。打造普法新常态。创新推行“法治夜校”,实施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常态化开展“政法干部挂千村、乡村振兴法治行”活动和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点亮法治教育明灯,群众法律意识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