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深入人心

来源:德宏州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4-12-26 16:43:15       【字体:大    中  

今年以来,德宏州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注重资源下沉、突出分类施教,针对不同群体,开展靶向式宣传宣讲活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宣传格局,把党的好声音送到寻常百姓家,推动德宏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工作走深走实。

高站位“建”,为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坚实保障。制定印发《德宏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案》,抽选州、县(市)各行各业96名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政协委员等组建“石榴红”宣讲团,依托现有文艺队伍组建“石榴红”文艺宣传队,组织粉丝达到一定数量的网络人士担任网络志愿宣传员。精心组织举办全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德宏州“石榴红”宣讲培训,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手册,分类强化各级宣讲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提高宣讲员的知识水平和宣讲能力,全面提升宣讲队员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为扎实推进宣讲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全方位“宣”,让共同体意识可感可知可及。线上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网站等转发相关文章。线下利用赶集日、节庆活动等契机,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通过宣传标识、面对面宣讲、开展文艺活动等方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讲好在党的领导下德宏的发展巨变,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为进一步促进资源下沉,将“石榴籽”课堂开到抵边村寨、开到各行各业、开到群众身边,制定实施《德宏州“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计划》,结合实际组织“石榴红”宣讲团成员奔赴一线,走到干部群众中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州政协从州、县(市)政协委员中抽选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60名委员深入边境一线村寨(社区),采用“五用”“五化”方式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多批次宣讲,培养了一支党的理论宣讲队伍,制作了一批把党的创新理论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宣讲课件,持续唱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时代旋律,广泛凝聚了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共识和力量。

常态化“讲”,让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德宏州坚持从宣讲提纲、宣讲形式到宣传报道全程把关,保证宣传活动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实际成效。参照省级下发的《宣讲大纲》,结合本地实际工作撰写宣讲提纲,“石榴红”宣讲团成员坚持“五用五化”并举,充分利用群众在节庆日、农闲时、茶余饭后的时间,以板凳宣讲、火塘宣讲、院坝宣讲、文艺宣讲等形式开展宣讲,增强了宣讲活动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深入县(市)、乡镇、村寨、社区、企业、医院、宗教活动场所等开展宣讲,围绕宣讲的主题内容、方法技巧和要达到的要求目的等方面作示范。进一步整合了宣讲资源、创新了宣讲方式,强化了过程把控、加强了全程引领,使宣讲形式更加灵活、宣讲内容更接地气,助力理论宣讲向基层延伸、向边境一线群众延伸,让宣讲更加聚人气、入人心。

全方面“融”,让共同体意识无处不在,牢记心间融入血液。积极创新增效,把宣讲主题内容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日常融合,创作出音乐、快板、小品、舞蹈等作品,与各族群众同唱一首歌、同跳一场舞、同演一台剧、同讲一席话,做到每场宣讲都“接地气”,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除传统的讲座、报告等形式外,还采用了故事分享、文艺表演、知识竞赛、书画摄影展览、“院坝恳谈”“火塘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了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邀请本地的先进模范、民族文化传承人等参与宣讲,用身边人、身边事,让群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制作并发放了一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比如,通过发放印有宣传标语的折页、雨伞、布袋、纸杯等宣传品,方便群众随时学习了解。

截至目前,全州“石榴红”宣讲团成员开展宣讲320场次,覆盖全州各个县(市)、州直部门的各族干部群众等不同群体2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60名政协委员深入31个乡镇、99个边境村寨和18个民族聚居村寨开展了117场次宣讲,9000余名基层干部群众参与。邀请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到4个边境县(市)开展主题宣讲4场次,覆盖干部群众3000余人。德宏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共接待州内外4.7万人次到校到馆参观学习。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