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兴产业稳就业优服务奏响安置区互嵌式发展“幸福曲”

来源:昭通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4-09-03 17:01:31       【字体:大    中  

昭通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37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重点,全部实行“插花”安置,推动实现互嵌式居住。扎实推进安置区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社区治理等后续扶持工作,凝心聚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一是做优特色产业,蹚出增收“新路子”。立足各安置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安置区周边建成苹果、马铃薯、香葱、李子、花椒等农业产业基地6万余亩、蔬菜和食用菌大棚6919个、帮扶车间60万平方米。通过引导群众加入合作社、租种大棚、到基地和车间务工等,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固的“双绑”关系,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目前,全市依托安置区周边产业和企业,吸纳4.7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大关县靖安安置区承接安置6个县区搬迁群众4万余人。近年来,为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靖安安置区引进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云南葱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在安置区周边打造香葱种植基地1200亩,可提供灵活就业岗位600余个,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运营模式,发展种植香葱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二是强化就业帮扶,充实群众“钱袋子”。始终把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坚持集中摸排和动态监测相结合,建立劳动力台账、返乡清单、就业意愿清单和培训意愿清单“一台账三清单”,着力抓好劳务输出一批、培育产业就业一批、帮扶车间吸纳一批、公益岗位解决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五个一批”就业帮扶措施,有效拓宽增收渠道,让搬迁群众“安居”更“乐业”。目前,全市19.67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18.36万人,就业率93.34%。为帮助有就业意愿但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弱劳动力等特殊群体实现稳定就业增收,昭阳区红路安置区充分整合利用各社区底层商铺资源3400平方米,引进服装、藤编、苗绣服饰等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采取“企业+社区+合作社+帮扶车间+易地扶贫搬迁户”五级联动运营模式,以来料加工方式开展订单式生产,通过“灵活就业”,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也解决了群众就业增收难题,形成了群众和企业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是突出精细管理,服务群众“有温度”。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树立现代城市、现代社区管理理念,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群众自治”的治理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助推群众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目前,全市在安置区组建7个党工委、5个街道办事处、44个社区和111个党支部,配备537名社区干部,设置918名“楼栋长”,构建“街道+社区+片区+楼栋+住户”五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以大数据管理平台为支撑,实施“红黄绿”精细化管理机制,全覆盖、精准化开展关爱帮扶和跟踪服务;依托“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平台广泛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在安置区全面形成尊老爱幼、勤劳致富、勤俭节约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共建共治共享。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