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翠绿竹林间,本是多地常见的景色。但每到5月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马鞍底乡却有着不一样的奇观——数以亿计的箭环蝶在蝴蝶谷内破茧成蝶,形成罕见的蝴蝶集中羽化生物活动景观,让这里成为名震中外的中国·红河蝴蝶谷。
马鞍底乡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的气候孕育了4万余亩枝繁叶茂的竹林。蝴蝶谷内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多种蝴蝶的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誉。马鞍底乡西北部的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桫椤、福建柏、鸡毛松、鹅掌楸、红花木莲等珍贵植物及多种兰花、草果、香菌、木耳、竹笋等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保存极为完整;生活着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巨蜥、蟒蛇、眼镜蛇、蜂猴、穿山甲、岩羊、麂子、白鹇等野生动物,珍禽异兽种类繁多。
“蝴蝶是生物多样性环境的一个指示性物种,因为它处于食物链底端,其他昆虫、鸟类、兽类都以蝴蝶为食,每年蝴蝶的爆发,给其他生物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这也是马鞍底乡成千上亿只蝴蝶所作的贡献。”金平蝴蝶博物馆馆长杨镇文说,蝴蝶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指示性物种,对生存环境要求较为苛刻。为更好地保护中国·红河蝴蝶谷的蝴蝶资源,为蝴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金平县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专门出台保护管理条例,对当地的生态进行全方位保护。2023年,还建成中国·红河蝴蝶谷蝴蝶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蝴蝶、保护蝴蝶。同时,当地相关部门加大对游客和当地群众的宣传力度,引导大家共同守护好蝴蝶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形成人人爱蝶、护蝶的良好氛围。
依托丰富的蝴蝶资源,金平县打造蝴蝶观光生态旅游产业。在马鞍底乡中寨村委会滮水岩村民小组,溪流穿村而过,梯田层层延伸,一座座蘑菇房错落有致,美如画卷。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滮水岩村民小组因地制宜,将农耕文化、梯田文化、蝴蝶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马鞍底乡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最终带来了我们山村的变化。”马鞍底乡乡长李正亮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马鞍底的山山水水在保护中变得越来越好,老百姓也享受着生态保护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