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位于鲁掌镇西北部,距怒江州府所在地21公里,总面积67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1.8公里,辖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傈僳、怒族等6个少数民族400户1336人,是高黎贡山自然保护的核心区、边境小康示范区、强边固防的关键区、侨胞的聚居区。近年来,三河村未发生群众参与“引领带”案(事)件,协助有关部门处置偷越国(边)境案件1起,参与处置高黎贡山火情2起,用实际行动绘就了一幅边疆美、边民富、边防固的美丽画卷。
守好“一线”边防固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守牢边境防线。坚持党建引领边防工作,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工作责任制,整合镇干部职工、村干部、驻村工作队200多人力量,常态化开展边境防控工作。划分8个段位1336名农户共同负责边境线段区的管边控边工作,积极推进“党支部+军警+党员群众”共建边境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户户有包段,人人在守边”的治边格局。二是构建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筑牢边境“铜墙铁壁”。采用“抵边警务室+联防所”联防联控联勤联动的管理模式,设置滴水河和湾转河2个边境联防所,配备16名联防员,构建点线面分级防控、技防物防人防深度融合的“打防管控”组合工作格局,对边境线主要路段实施24小时不间断网上管控,坚决堵塞边境管控盲区、漏洞、死角,实现管控数字化、智能化。2020年,三河村群众协助有关部门处置“8·15”偷越国(边)境案件,近三年保持偷越国(边)境案件“零发生”。三是增强边民守边意识,织牢边境网格。架构起网格1个,小组级网格12个,基础网格39个,网格管理覆盖了全辖区,完成了警务网格化管理的组织架构搭建和划分工作,初步形成“村组织—村民小组—党员中心户(小网格长)”管理体系。通过网格群、村组会议、侨法宣传暨归侨侨眷相关政策宣传培训会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引领带”等违法犯罪的危害,自发组织联防员、护边员、护林员到寥无人烟、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10号界桩定期轮换巡防。发挥三河“侨胞之乡”优势,广泛联系与境(内)外侨胞、侨眷,检举揭发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线索12条,全面营造人人参与边境防控的浓厚氛围。
护好“两山”边疆美
在被誉为“生命的避难所”“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的高黎贡山“六山夹三河”的山坳间,世代生活的三河村群众,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发组织群众巡林,建设科普宣教走廊,学习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提升动植物鉴别和保护能力,对怒江金丝猴、菲氏叶猴、光叶珙桐等5600余种动植物资源进行监测保护。三河村因有210多种鸟类被誉为“百鸟谷”,“护林防火,禁猎鸟类,保护资源”等被写进村规民约,成为共识。近年来,共上报可疑人员进山考察线索10条,参与收容救护野生动物20余次,200余人参与“8·07”山洪灾害转移避险、“3·16”特大火灾扑救行动。绿美家园日益美好,让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建好“三产”边民富
坚持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文化、生态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建成怒江州第一个自然村域的农旅专业合作社“三河村古炭河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培养了怒江州第一个“乡村CEO”,设计并建立一个一产、三产深度融合的农文旅复合业态。打造“三棵树三棵草一只鸟”(“三棵树”即核桃树、花椒树、楤木树种植;“三棵草”即草果、重楼、黄精种植;“一只鸟”即“怒江百鸟谷”)特色产业品牌,大力发展富民经济。种植泡核桃、草果、花椒、重楼、楤木等近3万亩,构建起产供销一体化全产业链,林下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万元。组织建设三河村观鸟旅游扶贫车间1个、观鸟点30个、观鸟塘15个,带动旅游发展,保护和修复传统水磨房、传统民宿7家,床位200余个。2019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2万余人次,带动本地就业150余户1000余人,为群众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三河村先后荣获“云南省生态文明村”“怒江州旅游扶贫示范村”“怒江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全力打造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美丽幸福的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的“泸水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