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苗寨”农文旅融合走出致富路
——昭通市彝良县多方联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4-09-04 10:45:56       【字体:大    中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22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地方实践】

“云中苗寨”农文旅融合走出致富路
——昭通市彝良县多方联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云中苗寨”位于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自然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彝良县以传统农业形式为支撑、民族文化为引领、乡土特色为依托,将农业、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乡村产业变革升级的新路子。

一、背景情况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云中苗寨”是彝良县洛泽河镇20多个苗族村寨中最大的寨子,居住着123户574名苗族群众。2021年以来,彝良县以群众为主体、苗寨建设为抓手、群众增收为主线,强化党旗领航,上下联动、多方发力,打造了“云中苗寨”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2023年6月,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在昭通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人员实地考察“云中苗寨”,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价其是“巩固成果的典范,乡村振兴的示范”,“云中苗寨”示范先导工程的成功经验做法得到全面推广,仅在彝良县境内就建成了阿都、拖脚、宝藏、金竹等第二批先导示范点。

二、主要做法

(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共建共治的乡村治理体系,让苗寨“强”起来。探索实施“党建+乡村振兴”模式,将党建工作与苗寨项目建设深度融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两委”作用,把支部建在示范点上,坚持党员质量重于数量原则,将原来只有1名党员的苗寨发展成为有21名党员的党支部。建立“党支部+指挥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机制,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3名,理事8名。乡村CEO团队26人负责运营管理所有业态及保洁、保安、绿化等工作,面向全国招聘1名乡村CEO,25名村民实现就地就近稳定就业。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带头回乡创业,带动160名村民返乡、就近就业,引流回乡35名村民由之前的“零技能”变成了技术工人;16名返乡人员参与苗寨经营管理,32名干部边学边干,成了彝良县乡村建设“土专家”。

(二)厚植绿色生态底蕴,构建生态宜居和美乡村,让苗寨“美”起来。聚焦“强体”,建美苗寨。用活“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吸引16名干部回乡参与核心区规划。结合农文旅融合发展,突出红砖元素,建设红砖户间道路5公里、环线旅游路10公里,新建民宿、咖啡厅、烧烤长廊,把猪牛羊搬到村外集中养殖,常态化长效化开展苗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苗寨人居环境宜居度不断提升。聚焦“塑形”,管好苗寨。把苗寨分为12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党员担任网格长,负责牵头参与苗寨的群众思想、环境整治、操家理务、产业发展等工作,激发乡村治理活力,推动乡风民风向善向美。聚焦“铸魂”,繁荣民族文化。在寨内花圃、院墙等设施建设中,把苗族群众蜡染图案融入花圃、院墙、步道中,让苗族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融合,提升村民认可度和归属感。

(三)筑牢产业兴旺基石,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让苗寨“活”起来。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云中苗寨”围绕“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的发展思路,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苗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做大一产,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条件,紧扣彝良县“4+N”农业产业体系,盘活撂荒地、草山林地等闲置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提升洋芋、玉米、萝卜等高原特色农作物品质和产量,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村民”模式,种植千亩万寿菊。2023年,“云中苗寨”收入86万元,菜园提质改造20亩,让游客在苗寨就能体验采摘采挖和认购。做强二产,坚持做强农副产品特色品牌,123户群众加入合作社,培养致富带头人10名,“双绑”覆盖率达100%。修建萝卜干加工、腊肉熏烤等工艺作坊,开发苗家腊肉、腊肠、萝卜干等农副产品,动员村民开发苗家秘制萝卜皮、腊肉、腊肠等农特产品。2023年,“云中苗寨”农副产品销售收入46万元,有力推动农产品成为了旅游伴手礼,农民增收致富路子不断拓宽。做优三产,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植入新业态,“旅游+电商+N模式”逐步形成,苗家民宿、苗家八大碗、杀猪饭等成为盈利创收切入点,苗寨蜡染、服饰、歌舞等旅游文化产品收入逐步增加,“抖音电商+直播带货”模式已见雏形。

彝良县以打造“云中苗寨”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为突破口,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升级,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通过产业多元化,达到更好的发展效果,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文化活、民心聚、群众富”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2023年5月5日,昭通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现场推进会在云中苗寨召开

【经验启示】

彝良县坚持党建引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推动优秀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出一个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全方位的乡村产业布局,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吸引力和竞争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

(一)党的全面领导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保证,必须做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彝良县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首要政治原则,牢牢抓住美丽乡村建设主动权,强化高质量党建引领,县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组建工作专班,由专人负责协调专家团队和统筹职能部门、镇村、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全方位、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彝良县从点位选定、规划制定、方案审定等方面领航定向,确保云中苗寨建设在起跑时不偏离方向,并将支部建在示范点,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作用,构建“一把手推动、专家团队指导、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的合力攻坚团队,形成上下一盘棋工作格局,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文化活、民心聚、群众富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二)群众主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必须坚持听民意、聚民心、共建共享。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考虑农民实际需求。“云中苗寨”在决策、建设、运营和收益分配环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倾听农民需求、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村民思想观念和致富信心的转变,群众从原来的不敢想到现在的积极参与、主动融入,从原来的畏首畏尾到现在的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生活环境、精神面貌、工作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动员群众在庭院、房前屋后自主开展绿化美化、补植林木花草等生态绿植,营造高颜值的生态景观,巩固提升乡村固有价值保护和开发,创造美丽经济、美丽生活。实践表明,在乡村建设中,只有抓住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建自己家园这个关键,才能让乡村建设成本最低、巩固成效最好、治理更有效。

(三)“塑形”“铸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必须注重因地制宜、共建共治。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将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李小云教授团队先进理念、实践经验、运营机制植入苗寨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村庄原有建筑风格和自然景观,深入挖掘村庄民族文化元素、用活本地能工巧匠创意设计,有效实现保护传统建筑、保存特色风貌、保全独特文化、保有村民生活,在共抓大保护中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乡情,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保护效果。通过建立积分管理制度,以党建为引领,以村规民约为依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培育文明新风、丰富文化底蕴,并将村级事务度量化和目标化,积极推进“阳光村务”,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决策,从建设管理、民生基础、创业就业让群众自主参与,推动农村建设与治理的良性互动。

(四)农民增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必须强化文旅融合、产业协同。“让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是践行党的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表现,也是让农村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农村生活质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乡村建设必须贯彻落实“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的理念,探索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利益留村机制,不断拓展深化“党支部+指挥部+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组织方式,从利益留村、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与农民建立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保障机制,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自信心和幸福感强起来,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云中苗寨”建设从村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入手,因地制宜扬优势、发展富民多种业态,围绕产业全链条发展精准植入农业特色产业、旅游、文化、电商等多种业态,从产业、人才、收入三个维度进行系统考虑,探索建立机制先行、运营前置、以工代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彝良模式,有力有效保障了乡村可持续发展,有效激活乡村资源、农民主体、社会力量等多方动能,实现把资源变成可经营、有收益的资产,多渠道打造新业态、创造新经济增长极。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