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走进腾冲市明光镇自治完全小学,孩子们穿着蓝红相间、色彩鲜明的民族服饰,在冬日的暖阳下,伴着嘹亮清脆的“呜呜、哟哟”呐喊声、细腻而有穿透力的“刷刷、嘶嘶、滋滋”三弦声,孩子们跳腾、旋转、踢腿、摇摆,笑容、动作、音乐和山间大自然的声音相互交织融合,形成一幅独具民族特色的画面。
自治完小的大课间。
自治完小位于腾冲市最北端的明光镇自治社区,是中缅边境上的一所寄宿制口岸小学。学校始建于1952年,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306人,其中少数民族220人,202人为傈僳族。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多年以来,自治完小结合自身边境民族小学的特点,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持续优化课间十分钟,把打跳、三弦等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大课间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传承、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的角色也逐渐转变成文化传承的关键阵地,尤其对于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久远的明光镇而言,将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日常教育,是激活文化传承活力的关键一步。”自治完小校长曹发强介绍。
学校将傈僳族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打跳”融入学校大课间,对傈僳族歌舞进行学习、改编,改变其以往简单的传统围圈打跳的方式,加入丰富阵型变化,既保持“打跳”高度互动性,又保证动作场面的整齐划一,经过不断磨合、征求意见后形成大课间《瓜切切》。在教学过程中,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互动教学,使学生们不仅学会舞蹈的技巧,更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让学生在每次跳舞时,都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邃与魅力,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自治完小通过《瓜切切》这一文化符号,构建起学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桥梁。同时,衍生出《嘟哒哒》《林中爱在升腾》《玉米飘香》《边境线上小啊咪》等优秀民族特色舞蹈,其中《嘟哒哒》登上央视三台《舞蹈世界》、央视少儿频道《全国新农村舞蹈美育工程展演》以及《全国小荷风采舞蹈大赛》等平台。自治完小计划以《瓜切切》为媒介,通过跨区域交流、比赛、演出等方式,推动民族文化走向更远的地方,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