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禄劝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有非遗项目51项。多年来,禄劝县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不断挖掘非遗资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效推动“三项计划”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大传承保护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近年来,禄劝申报非遗项目14个、传承人41名,其中成功申报省级项目2个,2023年申报市级项目3个、县级项目5个,市级生态文化保护区1个。拍摄“粑粑丝”、蚕丝被、手工红糖、小米糖、民族服饰、芦笙、小葫芦笙等非遗制作的历史视频资料,展示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生活文化实践,以非遗文化讲好禄劝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完善非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申报非遗工坊8个,设立了3个刺绣传习馆、1个罗婺神鼓传习馆、2个羊毛花毡画染传习基地,凤家古镇、皎平渡镇、撒营盘等6个民族文化展示馆、5个新型文化空间等多个非遗传承基地,让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做有载体、展有阵地、看有形式、传有内容”,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美美与共。
充分利用非遗具有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源禀赋,先后组织刺绣人才队伍到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学校和云南省各州(市)开展培训授课28期3万人次。先后举办羊毛花毡画染、小葫芦笙舞曲、叠脚舞、笛子演奏、罗婺神鼓舞、土司府礼仪乐—工尺谱演唱演奏等非遗培训,共培训2417人,有效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强化宣传教育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采取非遗进课堂、非遗演出进校园等多种形式,让非遗文化走进禄劝中小学,携手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开展民族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非遗技艺展示、民族乐器演奏和歌舞表演等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也推动高校和禄劝县校地合作项目落实落地。以游定美、陈国稳等为代表的民族刺绣传承人先后赴日本、德国、新西兰等国家推介展示民族刺绣,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博会、文博会展演等40余次,搭建文化互鉴平台,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互相借鉴。
借助“戏曲进乡村”“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文化活动,深入17个乡镇(街道)开展惠民演出,2023年共演出98场次,惠及2.06万人,将非遗文化送到千家万户,不断丰富和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板、非遗进校园、技艺培训和展示等方式扩大非遗知晓度和影响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切实增强文化认同。
注重品牌打造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立足特色资源,精准打造品牌标杆。禄劝罗婺刺绣于2012年被纳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省级民族刺绣传承人3名,市级传承人2名,全县从事专业刺绣制作生产的绣女3000余人。禄劝成立了民族妇女刺绣工艺品专业技术协会,建成了彝城新都刺绣一条街产业集群,在保护好禄劝传统的服饰文化和彝绣针法的基础上,以“彝绣+产品”的理念进行研发,创新制作出饰品、框画、手提包、茶杯垫等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重点培育扶持9家龙头企业,吸纳了全县从事专职和居家刺绣人员8万人。2023年生产手工刺绣品、工艺品30万件,刺绣产业年产值已达上千万元规模,手工刺绣产业为各族妇女提供就业岗位,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创新非遗产品,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利用2023年轿子山文化旅游节、第二届杜鹃花海乡村旅游节、云南·禄劝“金沙圣火·罗婺欢歌”激情火把节、文旅宣传推介周、团街“插秧节”、撒营盘丰收节、花山节、阔时节、中秋国庆等节庆活动,集中展示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羊毛花毡、银器、民族乐器等非遗产品,为禄劝农文旅产品推广和品牌建设提供交流平台,展示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文旅融合和民族团结进步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