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式摔跤

来源: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       发布时间: 2024-07-05 15:51:45       【字体:大    中  

摔跤运动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式摔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时因地因习俗而形成,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开展的所有摔跤活动形式和规则体系的集合。民族式摔跤具有严格的技巧与规则,将生活与生产、竞技与娱乐相结合,同时具有强身健体、增进情感交流的作用。

民族式摔跤比赛通常设有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式摔跤)、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六种。

搏克具有悠久的历史,搏克比赛对场地要求不高,只要有一片平整的草场或空地即可,室内、室外均可进行比赛,简便易行,有利于群众参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搏克比赛不分级别,搏克手可以使用抱、拖、拉、拽、拧、推、钩、绊等技术动作,但不允许抱腿,以膝盖以上身体任何部位先着地为负。搏克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搏克列为竞赛项目。

资料图:民族式摔跤搏克比赛

且里西的含义为“搏斗、较量”,是广大群众在节日、聚会、郊游时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且里西对比赛场地要求简单,一般根据人数众寡,选一大小合适、平整松软的草地或沙土地,观众围坐成圆圈即为跤场。双方运动员抓好对方腰带后方可开始比赛,赛中运动员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去抓握对方的其他部位。将对方摔倒,使对手肩、背或体侧着地则胜一跤。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且里西列为竞赛项目。

格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集力量、技术、意志于一体,深受群众喜爱。只要有一处十多平方米且较为平坦的土地或草地,小伙子们就要聚拢来进行“格”的练习或较量。比赛中,抓好对方腰带后方能开始进攻,不能用抱腿、反关节动作,只可以抓着系在对方腰间的腰带,抓带方式是两手从两侧抓对方腰带,直到把对方摔倒(包括膝、肘关节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胜。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格列为竞赛项目。

北噶比赛在平坦松软的草地或摔跤垫上均可进行。比赛时,运动员应着跤衣,按规定系好腰带。双方运动员必须按要求双手抓好对方腰带(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双手在对方背后握抱),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忌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进攻者膝先着地,则判进攻无效。运动员肩、背、腰、臀、头、髋、体侧的任一部位着地即为负。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北噶列为竞赛项目。

绊跤的特点是将摔跤的技巧同武术中的身法步法相结合,观赏性强、技术含量高、规则科学简明、健身效果佳、易于推广。绊跤要练习扎实的基本功,特别要加强腰腹、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练习,还要注意动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绊跤强调手脚动作密切配合,上边用两手把对方捆住,下面再用脚和腿使绊。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绊跤列为竞赛项目。

  

资料图:民族式摔跤绊跤比赛

希日木的特点是使用腿绳。腿绳用长3米的麻布或白布做成,以90厘米围在腰际,然后有伸缩性地缠在右侧大腿上。腰带用的是约1.5米长的带子。比赛时,运动员上身赤膊,下身穿运动短裤,在沙地上要赤脚,室内比赛可穿摔跤鞋或平底运动胶鞋。开始时双方身躯略向前倾微蹲,右膝着地,左膝弯曲,足掌轻扣地面,搂住对方右肩,各用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左手抓住对方的腿绳。裁判员哨声一响,双方同时起身用力,比赛中不准扭对方的脖子和胳膊,不许用头部或拳头伤及对方。比赛中一方膝(含膝)以上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触地即为负。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朝鲜族式摔跤列为竞赛项目,2011年更名为希日木。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