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突出“融”集中安置增进“同”
——曲靖市会泽县打造全国最大易地搬迁安置点样板

来源: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4-08-08 16:22:48       【字体:大    中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

【地方实践】

易地搬迁突出“融”集中安置增进“同”

——曲靖市会泽县打造全国最大易地搬迁安置点样板

曲靖市会泽县始终树牢“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精心谋划布局,坚持共建共享,立足稳定增收,创造了8.2万人一步跨越进新城的历史创举,积极探索出一条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善治理、能发展”的路子,打造了各族群众互嵌互融、交融发展的全国最大易地搬迁安置点样板,为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背景概况

会泽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滇黔蜀三省交界处,总面积5886平方公里,总人口107.4万人,有1个民族乡、24个民族村、308个民族自然村,有44个少数民族6.9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6.4%,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和少数民族散居地区。过去,会泽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也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现象复杂、贫困类型综合,居住在山高坡陡、高寒冷凉、地质灾害频发等六类区域的群众达3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对象涉及汉族、彝族、回族、壮族、苗族等45个民族90864户340340人。很多自然村地处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大部分群众居住在茅草房里,日照时间短,不通公路、不通水,人们出行得靠“人背马驮”,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差,生活水平低下。消除贫困,切实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全县各民族的迫切期盼。会泽县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综合考虑城市总体功能布局,做出“引导10万人搬迁进城”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把集中安置点选址于县城西部,距县城中心仅2公里,渝昆高速、302省道穿境而过,以礼河贯穿全境,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水资源便利。2020年4月,8.2万搬迁群众全部入住集中安置点,并设立2个街道(钟屏街道、以礼街道)、9个社区、193个居民小组,成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极大地改善了各族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各族搬迁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主要做法

(一)精心谋划布局,建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立足民族种类多、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发展滞后等特点,建立健全“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的服务体系,让搬迁群众“既来之,则安之”。会泽县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市相关政策,高位统筹谋划,从规划设计和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10万人进城的决策,制定出台《会泽县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方案》,建成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让各族搬迁群众实现了挪穷窝、断穷根的美好愿景。科学规划建设,聚焦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步规划建设安置房、学校、医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窗口等公共服务设施;标准配置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超市、主题广场、体育活动场所、扶贫车间等生产生活设施。把来自全县21个不同乡镇的各族群众聚居在一起,营造“入住充分、生活便利、邻里和睦、精神充实、内外相融”的和谐大家庭,切实构建嵌入式居住、生活、学习、就医、就业的便利环境。优化保障政策,聚焦搬迁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保障搬迁群众既能享受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又能享受迁出地的土地林地等农村权益,如:教育保障方面,在集中安置点新建初高中3所、小学3所、幼儿园5所,整合辖区教育资源,通过“人才引进”“特岗教师”等方式配置优秀教师1221名,新增学位16302个,确保辖区适龄儿童100%就近入学,让搬迁群众子女在“家门口上学”;医疗保障方面,建有中心卫生院2个,卫生服务站9个,群众就医半径不超500米,真正让搬迁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看病”;土地权属方面,搬出群众土地权属不变,继续享受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无法流转的整体搬迁村土地实行经济补贴,过渡保障3年;生活保障方面,做好社保衔接,低保对象继续享受相应政策,搬迁群众中的7264名特困人员全覆盖落实民政兜底保障等救助政策。

(二)坚持共建共享,打造易地搬迁互嵌互融新样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通过精细化管理服务,帮助搬迁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尽快适应新环境,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推行网格化管理,坚持街道、社区和居民小组“三级网格”治理模式,按照街道干部包社区、社区干部包片区、网格员包组包户的工作机制开展基层治理,为社区治理夯实基础。创新开发“智慧管理”服务平台,让数字赋能,以户为单位、以人为落点,根据排查基础数据,对搬迁群众标签化识别、数字化建档、动态化调整。实行“红黄绿”灯分类分级管理,对标注平安建设红灯、黄灯等人群,全面落实红灯亮日随访、黄灯亮周跟踪、绿灯亮月监测机制,实行精准化管理和帮扶。推行人性化服务,成立红哨联盟、欣城大叔、欣枫巡逻队、文化服务队、老乡调解室、老年活动室、童伴之家、居家养老服务等八支志愿服务队,从居民的生活起居、环境卫生、文化娱乐、心理健康、邻里和谐等方面着手,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累计招募辖区志愿者890余人,常态化开展爱心义检义诊、居家养老等志愿服务活动,月均服务群众8000余人次。针对辖区留守儿童多、隔代监护难问题,构建家庭抚育、学校教育、社会帮扶、司法保护四张“关爱网”,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自搬迁群众入住以来,集中安置点“两案”(命案、信访积案)发生率为零。持续抓牢社会融入这个最终目标,培育文明新风尚,结合搬迁群众需求,设置便民餐桌、健康驿站、法律援助站,开展免费电器维修、免费理发等小微服务,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组建1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4000余名志愿者陪同搬迁群众乘一次电梯、坐一次公交、逛一次超市等,引导搬迁群众实现“16个学会”“10个熟悉”,让各族搬迁群众全面融入城市新生活。

(三)立足稳定增收,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按照“短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的发展思路,全力谱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做实就业帮扶,针对因照顾家庭而无法外出的群众,引进扶贫车间71家,吸纳就业人员7400余人,实现搬迁群众“楼上住宿、楼下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就业9812人。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有组织地推动搬迁群众有序转移就业,让搬迁群众“出门进车门、下车进厂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达4.2万余人,户均就业2.7人。做优产业帮扶,摸清易地搬迁群众土地、林地等闲置资源情况,盘活闲置和复垦“两块地”,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模式,发展种植、养殖等生态经济,累计流转土地40余万亩,规划产业扶贫项目200余个,项目惠及搬迁群众在内的13万余人。在集中安置点周边区域建成4片1万余亩易地搬迁产业帮扶基地、220亩冷链物流园区和200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形成了“两园四基地”的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格局,通过返租倒包、基地务工等方式,带动搬迁群众5700余人就业,人年均增收1.6万元以上。整合商铺等资源,鼓励支持搬迁群众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推动各族搬迁群众500余人创业。

会泽县打造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是各民族一体化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最直接、最集中、最有组织性的实践写照,切实实现了挪穷窝、断穷根,助推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鼓舞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有效凝聚了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共识,共同谱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精彩华章。

 

2020年新建成的曲靖市会泽县8.2万人易地搬迁安置新城全景

【经验启示】

“搬”进了新房子、“迁”出了好日子。各族群众能搬入更能融入、能安置更能安心,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既富了脑袋又鼓了钱袋。易地搬迁是发展所需、百姓所盼、民心所向,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会泽县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走出了一条特色的搬迁脱贫之路。

(一)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各族贫困群众“搬得出”。会泽县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县域多民族贫困群众主要居住在集边远、高寒、贫困为一体的山区,基础设施薄弱、生存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等现状,精心谋划布局,高位统筹推动,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关怀,在各民族间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

(二)以互嵌互融为抓手确保各族搬迁群众“稳得住”。会泽县通过打造易地搬迁安置点,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社会环境,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氛围,让搬迁群众不是简单地“挪窝”,而是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让其搬得出、留得住、安得心,在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中,构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分彼此的命运共同体。

(三)以增强民生福祉为目标推动各族搬迁群众“能致富”。会泽县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提高民众收入作为硬要求,统筹各项政策措施,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效果,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与生活现状,拓宽了各族搬迁群众增收致富路,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同频共振,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感受创造未来的昂扬信心中进一步增进了“五个认同”。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