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传来好消息,全县23个边境行政村(社区)对标省级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相关指导性指标验收标准,19项考核指标均已达标。新建硬化路40条60.71公里,自然村通硬化路比率达100%;新建人畜饮水工程83件、管网331.7公里;新建水厂19座,自来水覆盖率达100%;供电可靠率达99.82%;新建5G基站28个,实现村委会所在地5G网络全覆盖,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沧源县单甲乡嘎多村被称为“月亮古寨”,建寨超过500年,保留传统特色民居282栋。单甲乡党委副书记李世明介绍,过去嘎多村村民以茶叶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随着这几年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推进,再加上旅游业的逐渐兴起,村容村貌换新颜,村民的收入结构也悄然发生改变。
“在互联网上直播大寨的景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状态,3个多月增长粉丝23万。自己家种了20多亩茶叶,在平台上已经卖了300多斤,收入可观。”嘎多村村民陈学艺高兴地说。
“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让群众生活比蜜甜,真是既现代又幸福。”嘎多村党总支副书记肖明光说,嘎多村上世纪90年代末才通公路,新世纪初才通电,以前住茅草房,现在住在AAA级旅游景区里。
贺岭村是糯良乡唯一的边境村,在做好“茶文章”的同时,以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农耕文化体验村庄为核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实现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多次举办的巴饶克农耕文化体验展演,累计为村集体和群众增收10万余元。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佤族手工织锦技艺“出圈”。贺岭村党总支书记田开兰介绍,全村392户村民中,30岁以上的女性个个会手工,她们制作有民族元素的衣服、裙子、头巾、挎包等深受游客欢迎,产品远销江苏、浙江等地,有的家庭每年仅出售佤锦便可增收万元以上。“我家开了小卖店和茶室,平时卖些茶叶和土特产,再手工做一些佤族民族服饰,一年收入5万多元。”村民田开梅欣慰地说。
糯良乡党委书记杨水清介绍,过去,当地茶园亩产值最高800元,随着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运输、劳务、管理成本降低,产品知名度逐步扩大,现在茶园的亩产值达到1000元至3500元。
沧源县委副书记、县长戈正旗介绍,2023年,沧源县沿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72元,生活质量全面提升。沧源县正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责任担当,持续做好阿佤人民现代化幸福村后续巩固提升工作,共同唱响阿佤人民的幸福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