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曼滩:从传统古村落到边境幸福村

来源:云南网       2024-05-23 09:41:08       【字体: 大    中  

5月,夏意渐浓。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走进有“国家级传统村落”“中国魅力新农村”等称号的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曼滩村,明晃晃的日光下,黑色调的老屋愈加古朴厚重,新房的瓦面则是一片片耀眼的银白,洋溢着勃勃生机。

曼滩村与老挝毗邻,边境线长12.5公里,是一个以傣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村寨、田园、河流、雨林互相衬托,吊脚楼、竹篱笆、花木果树相互修饰,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寨自然风光秀美,民风民俗独特。

沿着天然石铺筑的寨子主干道行走,竹楼、红花、古榕树、绿竹林渐次映入眼帘,鸟语花香、鸡啼蛙鸣、欢歌笑语不时从四面八方飘然而来,民俗歌舞表演广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展室、傣家特色的农家乐一一呈现。走进院墙爬满藤蔓植物的傣家小院,院内干净清爽,点缀在房舍上的傣族风情装饰画、生产生活用具散发着历史的陈香,充满了烟火气息。

顺着蜿蜒的村组道路直达位于曼滩河畔的曼滩村“明星”古寨——曼滩村民小组,可以看到更加富有历史韵味的“曼滩”。曼滩村民小组的民居极具傣族竹楼建筑特色,房顶用一种由黑泥制作的挂瓦钩挂铺就,不但能够遮风挡雨,还使屋内凉爽通透。整栋房屋用数根圆木支撑,建筑格局为一楼一底:上层用来生活起居,下层用来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曼滩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群的建筑年代较为久远,最早的是百余年前的自建房,同样是干栏式建筑,却自成一体,别具一格,整个村落斑驳而丰富地呈现出动态的历史进程,在2018年入选了普洱“十大历史建筑”。

为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2016年以来,当地还累计投入资金1548万元,按照“如旧建新”的原则,进行活动场地、串户路硬化,农村危房改造、生产道路改扩建、电网改造、人畜饮水改扩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

5年时间,曼滩大变样。在2010年嫁到曼滩村的老挝媳妇玉欢眼里,这种变化有了具象化表达:路越修越好,寨子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兴旺……

玉欢是老挝丰沙里省约乌县景秀村人,家乡离曼滩村60多公里,距离勐康口岸只有13公里。玉欢和丈夫岩罕哩于2010年结婚,婚后一直在曼滩村生活。2020年底,小两口开了个经营老挝咖啡、老挝小吃和傣族小吃的店,因为味道正宗、分量足,小吃店在周边小有名气,每天生意都不错。

  

因为语言相通、习俗相同,长期以来,曼滩村和景秀村村民来往频繁。除了玉欢,曼滩村还有10多位老挝媳妇,她们不仅融入了当地生活,还积极参与各类文艺演出和比赛。在文化的相互交融中,村里不少人也学会了老挝流行舞曲,为曼滩村增添了无限的异域风情。

边境之地,除了地理位置带来的文化生活的交流交融,也蕴含着发展的勃勃生机。

2021年,曼滩村从传统村落走向边境幸福村蜕变的道路上,先天优势得到了后天养成的加持。这一年,曼滩村民小组被列为江城县第一批“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中的6个示范点之一,这个古寨乘着春风迎来了更大的机遇。曼滩村民小组紧扣项目指标,全面实施以“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农村垃圾治理、人居环境提升”为重点的家园建设,并坚持科学规划、产业铺路,着力促进共同富裕。

顺势而为,曼滩村和曼滩人借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改造特色民居,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让景美,人更美。

  

如今,有的村民正在改造自家的房子,准备开一个专门订制傣族服饰的小店;有的村民大力挖掘特色文化,组建以村里的妇女为成员的文艺演出队,常态化排练和演出;有的村民则开起了农家乐,拓展增收渠道……这个背靠青山、面向平坝,村前小河流水、村后林茂竹密的古村落的颜值和内涵进一步提升。

选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曼滩村头,吃一碗傣味凉粉、舂一盘傣味鸡脚、烤几条香茅草鱼,在吊床上摇一摇,看寨子里老老小小快活地来来往往,感受着穿过空旷的傣家木楼的风,带来村前的稻香……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学习强国”普洱学习平台联合出品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