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3.9公里。龙乃村曾经是一个贫困的佤族山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扶下,如今的龙乃村成为了边境线上的幸福村。
“龙乃村的日子越来越好,但是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落后。”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介绍,“米粟刀耕火种,消灾求神拜神,锄者食不果腹,织者衣不蔽体”就是当年龙乃村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近些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帮扶下,龙乃村先后实施了危房旧房改造工程、兴边富民工程、佤山幸福工程等,村容村貌、村民生活水平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龙乃村,红色的石棉瓦屋顶,白色的墙壁,干净的混凝土路面,房前屋后都种有植物,牛头、牛角形的路灯杆上挂着中国红的葫芦,处处可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随着环境的改善,龙乃村还积极探索“农旅结合、文旅结合、边旅结合”乡村旅游新模式,打造旅游景观产业,培育新兴特色农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促农增收产业,形成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
在龙乃村游客接待中心一楼农产品展示区,村民赵尼宝的爱人陈萍正忙着向游客介绍龙乃村的茶叶、佤族包、蜂蜜等土特产品。早些年,赵尼宝夫妇俩在省外沿海一带开饭馆,后来,又和朋友成立了茶业公司,从龙乃村和周边村寨收购茶叶,再销售到省外。赵尼宝说:“现在村子越来越好了,我们夫妻俩回到村里,就是想让村子里的产品走出去。”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在党的惠民政策的帮助下,龙乃村村民在增收致富道路上一路前行。
村民赵志军有感而发,2010年以前,他家以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但受天气等影响,收成时好时坏。后来,村里推动发展肉牛养殖,他就养起了牛,最多时养了12头,去年一年收入有5、6万元,相比以前,现在的生活好了很多。
赵爱军说,这些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茶叶、甘蔗等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梨、李子、黄果等林果也得到推广。同时,村里还引进企业,带动群众发展养殖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