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认真学习推广平远片区“三区”建设工作经验,抓实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田蓬镇下寨村委会上寨村小组脱颖而出,成为最美边境幸福村。
上寨村小组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距国境线1.5公里,全村共有62户305人,与越南隔河相望。以前的上寨村小组土地荒芜、交通闭塞,人员外流超过60%,是名副其实的“贫困边境村”。富宁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区”建设工作目标,引领上寨村外出创业、务工的致富带头人积极反哺家乡,返乡谋求发展,结合本村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创办村集体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村庄风貌焕然一新,逐渐成为边防固、村庄美、边民富、产业兴、邻里和的最美边境幸福村。
组织强村,同奔共富路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上寨村共成立2个党支部,有党员10名。2015年,上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组长廖世兵毅然放弃在外高薪工作,本着“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富”的共同富裕理念,选择回乡发展中草药产业。在他的带动下,结合“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上寨村采取了“村党组织书记+专业技术人才+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模式聚人才,感召回引了廖堂彪、廖唐忠等20余名乡贤能人返乡参与家乡建设,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建设。采取“1+N”模式实现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由党员、大户示范带头的“双强双带”“一对一”结对帮扶,推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村乡土人才。探索“党建引领、公司领航、合作社带动”的发展路径,延续“党支部(上寨自然村党支部)+公司(富宁上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社(富宁富兵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采取“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群众提供土地和管理服务”的方式动员群众开展中草药种植。近年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形式带动2500余人次实现增收。
乡贤哺村,同建幸福村
以“万名人才兴万村”和“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契机,依托廖世兵、廖世敏等致富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建立“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发展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人才资源台账,与昆明市西山区玖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文山州农业科学院、文山州农校合作,聘请专家到点开展技能培训,共举办中草药种植与加工、网络直播、电工等培训5期500余人。回引本村在外创业的13名成功乡贤返乡创业,全村先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开设公司5家,有18支工程队80余名设计、建筑人才。上寨村成为人才回引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2021年,在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过程中,村里致富带头人共集资200万元成立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动员村民用资金或者土地入股,在村内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乡贤能人共同规划、积极参与,组织动员群众一起努力,圆满完成边境幸福村的各项建设任务。上寨村美了,群众富起来了,成为文山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
中药富村,同发产业财
按照“不丢荒一寸土地,不落下一户群众”的产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促农增收致富这一主线,按照“田园经济+林下经济+庭院经济”思路,发展“一村一品”,全村种植山豆根、白芨、滇黄精、重楼等中药材3000余亩,苹果梨650余亩,累计实现经济创收1000万余元。依托中草药加工、交易市场对中药材进行回收、加工、包装、销售,依托腊肉烤房对猪肉进行烘烤、冷链储运、销售。同时依托林下中草药观光步道、边境林下大舞台、农耕文化陈列室、亲子游乐园等项目,发展“产旅+文旅”结合的旅游经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村内酒店、饭店、商店收益,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户均增收达2万元以上,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万元,以“股份合作型、资源整合型、产业牵引型、文旅带动型、项目经营型”发展模式,使村集体经济从2017年的2.17元发展到409万元。
和谐治村,同享好康宁
坚持发展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镇党委、镇政府批复成立上寨村“三资”管理委员会,搭建以党支部为主导、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民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议事的平台,进一步规范村小组“三资”和村内各项事务管理,村民共同参与、支持村内事业。把全村62户全部纳入网格,建立“1+3+21+62”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党建、综治、文创、应急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实现“多网合一、一网通建、一网统管、一网共享”,全村呈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良好态势。采取“院坝协商”“群众议事会”等方式,由群众自行商定村内卫生“红黑榜”、票选“美丽庭院”等内容,构筑以“村规民约”为统揽的“1+X”制度体系,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提档升级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形成严密的邻里互帮互助网络,全村近10年内未发生命案,村居建设持续向好、村集体经济提量增效。合理使用村集体经济打造养老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等服务型场所,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到养老服务中心看电影、疗养、按摩,中年人可以在家门口就业,青少年、孩童可以到活动中心锻炼身体、接受各项技能知识培训,展现出“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的和谐局面。
兴边固村,同守国境线
持续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通过深入实施农村党员挂党旗、个人佩戴党员徽章、群众挂国旗的“红旗飘飘”工程。用活“村委会干部、驻村工作队、工作组、村内党员、回引人才”五支队伍,以聚人气、兴产业为重点,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绿美乡村建设为主攻方向,推动全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谐共进,吸引在外务工的村民群众回乡参与规划建设、发展产业、强边固防、守边戍边,全村人员外流从60%降至8%,由“空巢村”华丽转身为如今宜居宜业和美的“幸福村”,实现为国守边放哨,筑牢边疆安全稳定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