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就在绿水青山间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活态保护利用哈尼梯田

来源: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4-08-21 11:39:14       【字体:大    中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地方实践】

好日子就在绿水青山间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活态保护利用哈尼梯田

红河州着力将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打造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样板,让千年文化遗产更好地“活”在当下,使哈尼梯田与人类群众和谐共生,让梯田边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背景情况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红河州南部,规划区总面积82万亩,涵盖红河、元阳、绿春、金平4个县,其中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面积达7万亩。哈尼梯田拥有1300多年历史,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在特殊地理气候环境下,用勤劳和智慧开垦出的农耕文明奇观。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层层梯田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级数最多达3700级,被誉为“伟大的大地雕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也成为我国现有世界遗产中“第一个以农耕、稻作为主题的遗产项目”“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遗产地”,先后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8年,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被生态环境部列入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二、主要做法

(一)保护优先,坚决守住绿水青山。红河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保护贯穿文化遗产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坚决守护好哈尼梯田的绿水青山。州级和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分别设立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或管理委员会,依法依规、科学合理推进哈尼梯田保护与利用工作,构建起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保护管理机构体系。坚持系统观念,在探索实践中形成“347”工作思路,坚决落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等3部法规,聚焦遗产要素保护、非遗保护传承、生产方式发展、农民增收致富4个重点,实施旱化梯田修复、田间道路修建、灌溉沟渠修缮、传统民居保护、农耕文化传承、梯田产业发展、机械耕种运输7类项目,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保护好千年梯田的良田沃土、绿水青山、农耕文化和哈尼家园。坚持“梯田首先是稻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理念,划定哈尼梯田保护红线,将“四域十片区二十万亩”哈尼梯田纳入保护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制度。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恢复生态植被25.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4.67平方公里。建立长效机制“挂牌保护”传统村落,沿用“赶沟人”“木刻分水”等传统水资源管理制度守好梯田水系,完整保护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循环生态系统。

(二)发展优化,着力打造金山银山。大力推广哈尼族传统的“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使传统农业单一的水稻收益转变为水稻(红米)、梯田鱼、梯田鸭及鸭蛋等综合收益,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目前已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19.58万亩,每亩综合收益均达5590元,受益农户50446户。优化遗产区自然和人文环境,开展遗产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抓实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不断丰富哈尼梯田旅游新业态、新模式,让赏梯田景、住蘑菇房、捕梯田鱼、吃农家饭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旅游新风尚。2013年以来,元阳哈尼梯田景区共发展乡村客栈266家,带动就业1.5万余人,实现旅游总收入44.8亿元。将梯田红米产业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积极开展红米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培育,制定地方质量标准,打造“土司红米”“梯田印象”等梯田红米品牌,提高梯田红米附加值。深化沪滇合作,携手延伸哈尼梯田产业链,建立“梯田云”电商平台,梯田红米、梯田鸭及鸭蛋等农副产品畅销上海和全国各地。同时,开发民族刺绣、哈尼竹编、民族银饰等产品,带动传统工艺发展,1.8万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阿者科村村民通过民居、梯田、服务等入股,探索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家家有收入、年年能分红。2023年8月,阿者科村举行第八次分红大会,户均分红10022元。“阿者科计划”留住了乡愁,走出了一条符合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子,入选《中国减贫密码》纪录片旅游扶贫案例和世界旅游联盟“全球百强旅游减贫案例”。

(三)守正创新,保护传承农耕文化。实施“哈尼古歌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哈尼古歌传承传唱展演活动,原生态歌舞《哈尼古歌》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精彩亮相。组建哈尼梯田文化传习馆和350支民族文化传承文艺队,奖补扶持农村优秀文艺队和民间巧匠,加大非遗传承人申报、扶持力度,引导老百姓唱好哈尼古歌,跳好哈尼乐作舞,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挖掘整理哈尼梯田文化资源,拍摄制作《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等纪录片并在央视播出,编撰出版《中国哈尼梯田文化史》《哈尼族传统节庆》等梯田文化书籍,在北京举办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十周年宣介活动,向全国、向世界展示梯田之美。开展“最美护田人”学习宣传、“火塘夜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集镇等系列活动,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开秧门”等实景农耕活动,保护传承农耕文化,讲好红河哈尼梯田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四)共建共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红河州着力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哈尼梯田治理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乡镇党委—行政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乡村党组织体系,推行“党支部+”,推动党的基层组织有效嵌入农村各类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深挖村民自治潜力,引领遗产区内的村民小组和村民完善村规民约、整治人居环境、发展壮大产业,协同做好哈尼梯田保护和利用工作。推动保护立法,完善相关法规,健全管护措施,依法依规推进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持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当地干部群众深化对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的认识,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爱护梯田的意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倡导当地群众沿用传统木刻分水法、赶沟人等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效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红河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保护理念,力求在活态保护利用中守护哈尼梯田。通过长期不懈的保护实践,哈尼族群众的生态环境“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积极支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活起来”,让各族群众“富起来”,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利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1年2月,红河元阳哈尼梯田全貌

【经验启示】

红河州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遗产区各族群众居住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综合收入得到大幅增加,文化自信得到大力增强,耕耘哈尼梯田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努力践行在活态保护利用中守护哈尼梯田取得宝贵经验。

(一)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红河州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保护好哈尼梯田这一延续千年的绿色粮仓,让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更坚实。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才具有“把舵定向”的重大作用,继续守护好哈尼梯田的良田沃土和绿水青山。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做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好哈尼梯田的“根”,也要留住哈尼梯田的“魂”,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取得实效。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转化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三)坚持把保护环境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红河州编制《阿者科计划》,带动村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激发出当地群众保护好蘑菇房、耕种好梯田的动力。实践证明,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关键在于唤起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要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搭建平台、用好载体,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