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多措并举抢救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诗工作取得成效

来源:省民语委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4-06-14 17:13:50       【字体:大    中  

近年来,省民族宗教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抓紧抓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诗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云南教育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云南晨光出版社等发挥各自优势,多部门联动、多措并举,扎实工作,为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生动故事作出贡献。

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诗抢救保护纳入省级民族文化抢救保护规划组织实施。从2018年开始,省民族宗教委将长诗抢救保护工作列入省级民族优秀文化抢救保护规划,从2023年开始列入省级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截至目前,从民间抢救《董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盘王大路歌》《大孝记》《杨文广征南》《石猴》《唐僧取经》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诗200余部,共计2000余万字。

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诗翻译整理研究。由省民语委办公室牵头,组建有20余位各民族专家参与的专家团队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诗的翻译整理研究工作,先后翻译《毛洪记》《齐小荣》等彝文长诗20余部,翻译《卖花记》《白扇记》《磨房记》《牛郎织女》《丁郎刻木》等白族长诗10余部,翻译《王玉莲》《孟拉王子》《唐僧取经》《南印努》《十头王》《独角牛》等傣文长诗40余部。

云南教育出版社等出版部门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诗申报列入国家出版规划出版。从2016年开始,云南教育出版社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诗申报列入国家民族文字出版项目,2020年部分图书申报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21年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诗申报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目前已出版《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丛书、《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丛书、《中国傣族长诗选译》丛书等,收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诗80余部。云南美术出版社将源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简写版《兰嘎西贺》长诗申报列入国家民族文字出版项目,用傣汉英对照出版。云南晨光出版社将完整版《兰嘎西贺》申报列入国家文化英才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即将用傣汉英对照出版。

公益赠送研究使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诗图书。为发掘长诗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省民语委办公室将出版的长诗图书公益赠送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图书馆、云南大学图书馆、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等收藏和供学者研究,并在芒市、昌宁县、双江县、耿马县等地举办长诗传承人培训班5期,培训传承人200余人,持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诗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据悉,在云南民族地区,长期流传着一批来自内地汉族文化的民间长诗,数量达数百部之多。这些长诗有的直接来源于汉族故事,如,彝文长诗《唐王记》《卖花记》、白族大本曲《柳荫记》、傣文长诗《刘秀走国》《王玉莲》等,有的部分情节来自内地汉族故事,如,傣文长诗《酸鱼阿銮》《宝螺》《大金蛙》的部分情节来源于内地《搜神后记·白水素女》《原化记·吴堪》等螺女型故事,《南侻罕》《桑并》《南印努》的部分情节来源于内地董永传说中的七仙女故事,《十二王妃的眼珠》的部分情节深受内地《封神演义》的影响,民间长诗是中华文化相互影响和认同的产物,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珍贵文献,具有重要的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和开发利用价值。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