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地方实践】
人心归聚 精神相依
——云南省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工程” 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2年,云南启动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持续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全面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背景情况
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6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12%,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云南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云南省共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7项(居全国第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5人(居全国第8位),各民族文化在云岭大地百花齐放、百川归海,交融汇聚成中华文化之“大美”。2022年5月,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印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聚焦文化认同、文化传扬、文化惠民,推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民族地区文化惠民、民族文化精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研究、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边疆文化安全八大重点任务,以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高效机制促进民族文化持续繁荣,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有形之“魂”,增进思想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思想引领,在全省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主题实践活动,弘扬一心一德跟党走的优良传统,赓续民族团结精神血脉。加强宣传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内容,开设专题培训班;出台《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每年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说课比赛和“我心中的中华民族”主题征文活动,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根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建成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和宣讲团,构建“1+N”媒体传播矩阵,每年组织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媒体行活动,开设“同心筑梦彩云南”电视专栏和“一心向党 同心圆梦”网络专题,创作播出展示中华文化符号的标语、纪录片和公益宣传片,建设24个省级研究基地、20个教育实践基地、304所教育示范学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入脑入心。
(二)坚持以有感之举,推动文化繁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项目牵引激活力,自工程实施以来,省民族宗教委共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509个,涵盖文物、古籍、音乐、舞蹈、工艺、服饰、医药、体育、节日等10余种文化类型,有力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弘扬,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基因库;打造61个融汇各民族文化元素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带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以历史遗存挖掘铸认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民族文化书系》《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篇》《中华文化符号解读·云南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书系》等编纂出版工作,整理策划出版《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等60余本(册)民族文化类图书,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活动品牌建设立形象,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传统戏剧曲艺会演等文化活动,搭建起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各州(市)打造一系列各民族共享的区域化文化活动品牌体系,泼水节、火把节、目瑙纵歌节等各民族共建共享的节日节庆吸引各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助力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IP。
(三)坚持以有效之方,助力文化共享,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多彩文化乐民,2022年以来,扶持创作了13部少数民族影视(含纪录片、微电影)精品、28个图书精品、9台演艺剧目精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太阳照耀独龙江》《党的光辉照到边疆》等一批影视剧和纪录片展示了云南各民族手足相亲、同心圆梦的时代风采,《梦·世界的香格里拉》《女儿如花》《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勐相耿坎·傣拳师》等文艺作品体现了“美美与共”的鲜明导向,有力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以“文化润滇”惠民,广泛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七彩云篮”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等活动,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需要。2023年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系列活动,共举办了11场主题活动、9场展演,带动全省共组织了2581场展演展示活动,惠及群众3029万人次。
“枝繁干壮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各地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高效机制促进民族文化持续繁荣,对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4年1月19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首届云南民歌大家唱”活动在昆明启动
【经验启示】
“枝繁干壮工程”坚持在促进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保护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使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有力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耀感,各族人民在美美与共中深植中华文化的认同之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和文化基础。
(一)用共有精神谱系凝心铸魂。云南坚持把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作为“管脑子”的重要工作放在首位,推动各民族从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方面嵌入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让各民族文化涵育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印记和精神脉络,同时大力挖掘、精心提炼各民族文化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精神元素,以及贯穿其中的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中的精神特质,打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的思想基础。
(二)用共有文化认同积基树本。云南坚持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作为新时代民族文化工作的主旨,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美美与共”上来,转移到融汇多方面元素、打造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上来,引导各民族逐渐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同时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创新各民族文化系统保护、活态保护、融合保护等方式,围绕传播当代中国价值、体现中华文化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推动中华文化“枝繁干壮”。
(三)用共有历史血脉承古拓今。云南坚持树立“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入挖掘茶马古道、滇缅公路、西南联大旧址等云南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发展整体进程的历史资源,深入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源流、历史积淀、历史记忆,着力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历史情怀和家国意识,同时倡导“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加强对历史文化的时代阐释,使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深化为中华文化自信。
(四)用共有价值取向成风化人。云南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各民族的价值共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融入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融入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各族群众“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自在走向自觉、从认知走向认同。同时加强公民道德和文明风尚建设,将现代文明教育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指标体系,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