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勐景来小组
7月3日,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推进会议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举行。当日上午,来自昆明市和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和省级有关部门的代表齐聚勐海县,围绕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持续巩固提升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建设成果,总结工作成效、交流经验做法,并前往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实地调研曼蚌、龙利、景莱3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情况。
与会人员在勐景来参观 高燕/摄
曼蚌村村史亭
3个观摩点展现云南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果
做好“果”字文章,发展甜蜜产业,拓宽边民互市的曼蚌村;做活“边”字文章,守边固边、就近就业、实施农文旅融合的龙利村;做强“游”字文章,推进文旅融合,让“边境好风景”成为“致富好钱景”的景莱村……一个个云南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典型样本给与会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截至2023年底,勐海县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19项指标均已达标,建成‘热带水果+边境旅游’龙利村、‘非遗文化+乡村旅游’曼芽村、‘边民互市+生态旅游’曼掌村等特色村,推动实现‘一村一品’全覆盖。”勐海县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自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勐海县广泛动员,在资金、项目、动力形成合力,探索产业发展新方式,选准资金整合切入点,重点放在改善民生、助民增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村民增收寻找新路子。
如今的打洛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着力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95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2.4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8万元,呈现出“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在打洛村,曼蚌、龙利、景莱3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已然成为云南边境村寨富边、稳边、守边的典范。”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民族宗教委会同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积极发挥牵头作用,省级相关单位和昆明市及各边境州(市)、县(市)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共同推进建设。截至2023年底,共实施建设项目13423个,6个方面19项指导性指标已全面完成且验收达标,群众满意度达99.48%。下一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建立省民族宗教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四牵头”机制,持续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乡村振兴与兴边富民、强边固防有机结合的重要抓手和强劲引擎,全面推进巩固提升工作。
曼蚌村寨门
曼掌村织布的妇女
产业富民兴边 壮大边贸活动共谱“幸福曲”
3日上午,实地调研组一行从勐海县城出发前往打洛镇,途经布朗山乡、勐海县公安局打洛(邦洛)公安检查站、布朗族村寨曼芽村,一路上都是宽敞平坦的道路,大约70分钟的车程就到达打洛镇附近,只见道路两边是成片的火龙果种植基地,路两旁悬挂着的鲜艳国旗映入眼帘,这就是国旗大道。打洛镇近年来抓实“红旗飘飘”工程,在集镇的重要路段、抵边村寨,家家户户门前悬挂国旗,组织升国旗、唱国歌,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成“红旗升起来、党建抓起来、形象树起来”的良好局面。
国旗大道旁边,就是现场调研的第一个目的地——曼蚌村。曼蚌,傣语意为“温泉寨”。远远看去,傣家楼房掩映在碧绿葱郁的景致中,显得格外清新怡人。而在村口市场内,村民摆摊设点在销售各色水果、蔬菜,市场对面的乡村大舞台墙面正中央,赫然写着“幸福村在哪里,曼蚌告诉你”……
“曼蚌村以香蕉、火龙果、蔬菜等为主发展种植业,夯实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激发出村民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据曼蚌村党支部书记、组长岩应扁介绍,近年来,曼蚌村小组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目标,聚焦“一果、一车、一群人”,以党建引领促民族团结进步,全面发动群众建设美丽家园,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种植,探索出“小三轮经济”,形成了“村民种、大户收、合作社兜”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宜居宜业的典范、守土固边的堡垒、民族团结进步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像曼蚌村一样通过边境贸易增加群众收入的,不仅仅只有打洛村,与越南接壤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天保镇天保村就呈现出“边境口岸树窗口,互市贸易稳增收”的态势。近年来,文山州通过建设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1.1万个,打造省级绿美村庄22个,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发展“边民互市+落地加工”,积极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文山样板”,建成了一批可学习、可借鉴、可示范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其中,天保村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打好红色文化、农业示范园、口岸经济、绿美村庄、基层治理5张“组合牌”,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着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不断巩固提升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良好局面,成为全县村美民富产业兴旺的边境幸福标杆村。
在互市贸易稳增收方面,麻栗坡县依托天保口岸有利条件,全力服务口岸经济建设,不断提升口岸基础设施功能,优化辖区村寨服务环境,在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展现担当作为。聚焦天保美丽集镇、美丽乡村建设,组织辖区内各村小组广泛开展“我为口岸树形象”活动,集中打造了老寨、平安坡、黄瓜录、八里河等9个重点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为口岸发展树好形象、增添活力。围绕口岸便利通道条件,引导辖区内村寨大力发展香蕉、火龙果、澳洲坚果种植,组织边民参与口岸互市贸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曼蚌村村口市场摆设的摊点 高燕/摄
曼蚌村邮小站正在直播 高燕/摄
保障民生稳边 共治共享固边共圆“幸福梦”
从曼蚌村驱车前往龙利村,只需要5分钟。途中,解说人员指着路两边的成片果树说:“这里是火龙果种植基地,每当火龙果成熟时节,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红色海洋,被村民们称为‘打洛红’‘致富红’。”
据悉,2023年,打洛镇火龙果种植面积达1.3万亩,产量3.2万吨,亩产值5000—10000元。
龙利,傣语意为“打铁的地方”。走进龙利村,一条条村组道路平坦整洁、两旁绿树葱郁,一户户幽静雅致的农家院落环境宜人,处处洋溢着美丽、和谐、富庶的气息。
龙利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说,龙利村有60户282人,以橡胶、火龙果等产业为主,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近年来,龙利村认真落实“党政军警民企”六位一体防控机制,推广“党员中心户+多户联防”的邻里守望模式,开展“我为祖国站次岗”活动,增强了国家、国门、国土、国民、国防意识,在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红色防线。同时,依托“橡胶+水果+农作物+庭院经济”的产业结构,借助“边陲露水街”赶摆活动,大力发展边关风情游,走出一条以边境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增加村民收入的边境乡村振兴之路。通过“画好一个半小时就业圈、打好一张特色农业牌、开辟一条乡村旅游线路”,探索出“租地+务工+种植”“235”模式联合发展乡村旅游等增收路径,奏响了一曲“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边疆群众幸福生活乐章。
有一种“守护”叫“千里边疆党旗红”,这里边疆美,这里边民富,这里边防固。在龙利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底色和成色更加明显,幸福家园日新月异,村民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在保山市龙陵县木城乡鱼塘垭口村同样做强产业“硬支撑”,边境村寨也越来越富裕。
鱼塘垭口村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构建了“党组织+产业”的发展模式,拓宽经济增收的新渠道。通过以“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农户依法流转土地,促进土地连片种植,大力发展肉牛、咖啡、坚果、青花椒等特色产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3232元增加到2023年的17600元;重视特色品牌培育,提炼融合乡土文化元素,推进万亩咖啡种植基地、万亩坚果高产基地建设,以咖啡、坚果产业撑起群众的“钱袋子”;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村企合作等方式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基层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机融合,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多元发展、资源互补、收益共享的良好格局。
同时,鱼塘垭口村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幸福里”建设,引领边疆各族群众朝着“富脑袋”和“富口袋”的目标不断向美而行。村党总支领办盛兴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成立了龙陵芮语咖啡有限公司,深化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不断拓宽农业产业销售渠道。打好联农带农“组合拳”,用好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坚持“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技术提升”模式,实施咖啡水肥一体化项目建设200亩,引种瑰夏咖啡340亩,带动群众实现薪金、租金“双金”收入,形成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活力增强的幸福村新局面。
2021年,鱼塘垭口村获评“省级强边固防示范村”,边疆治理越来越稳固。鱼塘垭口村建立健全了基层群众自治、人居环境整治等机制,让末梢治理更精细高效,构筑起了边境铜墙铁壁。同时,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形成501户107个网格,实现边境管理精细化,确保5.5公里边境线牢不可破。
龙利村火龙果丰收
勐景来群众喜丰收
生态宜居美边 村企联建强边共绘“幸福画”
景莱,傣语意为“追赶金鹿而寻找到的福地”。景莱村民小组历史悠久,傣文化深厚,与缅甸隔河相望,素有“中缅第一寨”之称。
从龙利村到景莱村也就2分钟的车程。早在2003年,景莱村就与西双版纳金孔雀旅游公司合作,开始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探索,吸引了大批游客纷至沓来。2023年,景莱村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1380万余元,人均收入达2.8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34个,全村40%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据介绍,景莱村有120户587人。近年来,景莱村立足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特色民居、边境旅游等资源,以民族村寨旅游提升为抓手,采取“支部+企业+村民”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路子,将村寨建设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以上,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一家亲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实践。同时,景莱村传承保护村寨原有古朴风貌,实现村企联建共谋发展规划、共建旅游业态、共护村庄古韵,建设民族传统文化陈列馆、傣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体验点等各类景区业态,实现了村民转变为股东、“小块田”转变为“万元田”“农产品”转变为“农商品”,形成“地租保底+门票分红+门口就业”的增收模式,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同样与缅甸山水相连,边境线长24.7公里,不仅是古丝绸之路出境的重要通道,还是“中国犀鸟谷”的所在地,这里就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
近年来,雪梨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文旅融合”为抓手,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紧盯产业道路、灌溉沟渠、旅游配套设施等事关产业发展的重点,申报实施项目42个。特别是2023年申报实施的鸟塘修复及游客服务站点项目,为观鸟游开启“门票经济”和线上预约模式打下基础,观鸟产业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打造3条精品观鸟路线、37个特色鸟塘,组织“鸟导”技能培训,50余名鸟导在家门口上岗就业;采取村集体投资一点、农户资产入股模式,改造经营民宿、“农家乐”,健全“游客接送+鸟导+食宿”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按集体40%、农户60%的比例分红,让广大村民吃上旅游饭、赚上观鸟钱;积极推进鸟类跨国联合保护、“国际观鸟节”、观鸟挑战赛等活动赛事,配合举办犀鸟论坛,提升观鸟文化影响力,雪梨村乡村旅游人数屡创新高,观鸟产业综合收入800余万元,推动经营性、务工性收入大幅提升。
聚焦打好“犀鸟”文旅品牌、做强生态绿美文章,雪梨村在巩固提升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乡村旅游辐射力、带动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勐景来干净整洁的道路
勐景来内的傣陶装饰 高燕/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云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切嘱托,践行好“固边、稳边、兴边”的重要指示要求,唱响着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幸福之歌”。下一步,云南省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确保到2025年,把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打造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典范,全国稳边的示范、富边的样板,不断推动沿边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策划统筹 陶红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高燕
图片除署名外由省民族宗教委共同发展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