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溪市澄江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挖掘利用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旅游为平台,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着力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
聚焦品牌创建,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IP”。组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各民族交往交流等活动,成功举办2024年澄江市春节系列活动、元宵节系列活动、第三十二届立夏节暨第七届傩戏文化节,串联商贸街、抚海湾湿地公园、寒武纪小镇、广龙小镇等9个“文化+潮流”集章打卡点,创新推出“潮涌立夏傩彩澄江”8大主题游,打造戏剧非遗市集,组织大型社火巡游、山歌擂台赛、广场舞大赛、立夏之夜音乐会、戏曲晚会、澄江市“夏季村晚”等16场次非遗文化活动,推出非遗文创产品6类200余件,吸引客流30万余人次,拉动消费400余万元。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特色联谊活动,各族群众一起唱红歌、跳民族舞、制作各民族特色美食、党史学习竞答等,在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将各族群众牢牢拧成一股绳。
聚焦文化传承,擦亮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金名片”。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精神内涵,将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融入旅游产品,让旅游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在文化上“融会”,从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入手,打造具有澄江特色和民族风格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水文化、渔文化,挖掘一批关索戏、太平花灯等传统文化再创意再演绎产品,推出一批古生物化石、抗浪鱼、荷藕等澄江元素特色文创产品,打造一批非遗展示、非遗研学、手工体验为主题的体验馆、民俗文化村、特色街区景点,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会和认同。立足于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澄江市规划馆、中山大学澄江办学纪念馆等人文资源,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加大网上网下的宣传推广,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围绕“寻根、聚心、铸魂”目标,丰富历史内涵,成立澄江市历史文化研究学会,编纂完成《澄江民族文化的引领者》《民族文化的守护者》两篇历史故事,开展《禄充风物志》《松元风物志》《路居风物志》编纂工作。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79场次,“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29场次,“中国梦·玉溪情”文化惠民演出11场次,惠及群众28万人次,引导各族群众在旅游中逐步实现从“互动”向“互融”转变。
聚焦人才培养,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着力发挥旅游景区的宣传教育功能,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工作中。实施“高端人才领航、重点人才培优、行业人才强基”3项工程,建设文旅人才培养基地,定期组织主题培训、开展线上轮训。2023年以来,共举办了文旅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民宿人才技能培训、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等主题培训5期340人次,开展文旅从业人员线上轮训260人次。积极培育出一支既懂旅游管理又熟悉民族理论政策的人才队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边界不断延伸。
聚焦资源挖掘,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空间”。聚焦“以节促融”,在培育各民族共享的节会品牌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成功举办中国童声合唱节、立夏节、格兰芬多自行车赛、抚仙湖(国际)高原帆船赛、半程马拉松等节庆赛事活动,结合立夏节、荷花节、火把节等民俗节日,创新“体育+旅游”业态产品,丰富精品体育旅游产品线路供给,为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载体。目前,全市已打造A级景区10个(4A级寒武纪帽天山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区,3A级月亮湾、仙湖湾、广龙小镇、星屿海、明星鱼洞、碧云寺、环玉孤山岛,2A级凤山公园、西浦公园);推出以澄江古生物化石、四季农庄农耕文化为核心的14条精品研学路线;打响抚仙湖、帽天山寒武纪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区、寒武纪化石地“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傩戏文化节等特色旅游名片;建成马房村、小湾村、寒武纪欢乐大世界、广龙小镇等一批乡村旅游村。通过不断挖掘旅游资源,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