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单甲:“一村两辅警” 边疆治理新“枫”景

来源:云南网       2025-04-15 10:27:03       【字体: 大    中  

位于“两国两市五乡(镇)”交界处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有17.663公里边境线,是临沧市290公里边境线上的“最后一哨”。面对“出警路途远、服务群众难”,单甲边境派出所以“一村一民警两辅警”驻村警务模式,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新路径。

警力下沉:从“进村”到“驻村”的转变

单甲边境派出所立足辖区特点,推出“一村一民警两辅警”驻村警务模式。12名辅警常驻6个行政村,2名辅警互为AB角,实现了从“下社区”到“在社区”的转变。

“我们选拔驻村辅警有着严格的标准,首要条件是熟悉村情民意,群众基础好,入选后,辅警们还要开展社区警务、户籍业务、法律知识集中培训,确保驻村辅警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单甲边境派出所负责人介绍,驻村辅警经过系统培训后,承担起治安员、调解员、情报员等十大职责,按照“1+4+2+N”工作模式,即驻村辅警1天跟班学习、4天村内执勤、每周最少巡逻2晚、重要节点随机待命,开展日常工作。

近年来,单甲边境派出所将专职辅警编入边境巡控队,让专职辅警成长为驻村辅警,弥补了边境派出所警力不足的现状,打破了山区村寨散、管控盲点多、见警率低的瓶颈,打通了乡土警务的“最后一公里”。

服务前移:从“被动”到“主动”的升级

针对农村群众早出晚归的特点,驻村辅警创新开展“农耕警务”“田园警务”,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白天帮群众干农活,晚上入户走访,实现了服务零距离。

3年来,驻村辅警累计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共摸排补录存疑户口3人,为18名空巢老人提供定期视频连线亲属服务,救援被困车辆12辆,驻村辅警同党员民警开展警民同劳30余次,共建集体绿美项目4个,帮助群众抢收贝贝瓜、荷兰豆等农作物40余吨,帮助销售鸡枞、黑蜂蜜等特产增收8万余元。

同时,以驻村辅警+“月亮之家”红枫巡防队宣传模式为路径,搭建农村普法“宣讲站”,开展常态普法宣传,今年已举办18场活动,覆盖5000余人次,辖区连续四年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

田间地头是办公室,家长里短是必修课。驻村辅警用责任织密安全网,让单甲乡各族群众与民辅警结下“乡友情”“鱼水情”,让乡土警务充满乡土气息。

多元共治:从“单一”到“协同”的跨越

将“辖区佤族群众把月亮视为美好象征的淳朴愿景”融入治理理念,派出所整合驻村辅警、村组干部、乡贤族老等力量,组建了62人的“红枫巡防队”,这支巡防队伍已协助抓获违法人员13人,消除治安隐患5处,成为边境线上的“移动哨所”。

在嘎多村,“月亮”纠纷调解室独具特色,打造“月亮古寨”基层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融合一体化品牌。驻村辅警担任调解室“理事”,负责梳理辖区现存纠纷、开展纠纷回访、为群众提供“微信点单式、边寨协商式、入户上门式”等各类调解服务,让纠纷调解更具温情、更接地气。

“我们借鉴‘月亮古寨’自古流传的‘温情、和谐’的寨风,让调解更有温度。”调解室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推广后,全乡纠纷调解率保持在99.8%,全乡实现了连续十年“民转刑”案件发案率为零的目标。

如今,在单甲乡的村村寨寨,民辅警与各族群众围坐火塘话家常,在田间地头同劳作,在边境线上共巡逻。一幅幅警民鱼水情的画面,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绽放的绚丽“枫”景。在这里,“一村两辅警”成为了连接党心民心的桥梁,守护边境安宁的屏障,展现出一幅“警民同心、共筑平安”的边疆治理新画卷。

记者 隋鑫 李春林 通讯员 李文迪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