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通过“塑形铸魂”传承戍边精神、“固边睦邻”深化基层治理、“强边富民”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边民富、边境安、边防固”的乡村振兴与强边固防融合发展新路径。
塑形铸魂,守边精神代代相传
走进红岩村,戍边文化随处可见。在位于刺树丫口自然村的戍边馆里,一幅幅历史图片、一桩桩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镇康人民代代相传的戍边精神,这里是思想教育的阵地,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家园。
近年来,红岩村注重“塑形”与“铸魂”相结合,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戍边精神传承的阵地。常态化组织村民开展“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我为祖国巡边关”等系列活动。嘹亮的国歌声在边境线上回荡,党的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
“我们不仅是边民,更是肩负使命的‘守边人’。”村民李俊学说。如今,村民们的国家意识、国防意识和国土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党建引领、文化感召的浓厚氛围,为强边固防奠定了思想基础。
红岩村创新建立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防联控机制,构建了“边境一线、重要卡口、村小组网格”三道防线。通过“五级段长”责任制,将9公里的国境线划分为7个责任管段,由村党总支委员担任“段长”,牵头负责,联防员、界务员、民兵等骨干力量常态化参与巡边巡逻。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在一线,就是要做到一线倾听边民诉求、一线协调解决问题、一线推进工作落实。”段长杨秋兰指着清晰的管段地图介绍。这套机制全面落实了“组织把方向、党员当骨干、干部抓治理、民众做基础”的责任链条,形成了“出门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放牛就是放哨”的全民防线。
固边睦邻,和谐家园共建共享
红岩村注重法治宣传,今年以来,通过院坝会、火塘会、山歌传唱等形式,开展“守边固防”“边境法治”宣传活动24场,覆盖6500余人次。同时,一支支由村干部、党员、退休教师、乡贤组成的“双语”普法队也深入边境村寨,开展“法治走边关”等活动,还将《边境管控三字经》《偷引带警示录》等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送到群众手中,确保“户户有资料、人人知政策”,营造了“全民守边”的浓厚氛围。
为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红岩村创新网格化管理,构建了“镇、村、组、户”四级治理网络,将全村划分为6片区101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村内设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对重点人员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今年以来,网格员上报问题68件,解决率100%;调解土地、邻里纠纷6件,成功率100%。
红岩村还创新制定《举报跨境违法犯罪奖励办法》,明确举报者可获200元奖励,并设立“守边之星”评选机制。推广“积分制”管理,村民守边表现可兑换生活用品、医疗服务等奖励,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守边固防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大家的法治意识强了,守边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村民张红强说。他所在的网格小组通过积分制管理,不仅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还让村民们更加团结和睦了。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红岩村不仅实现了基层治理的高效运转,还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守边固防的责任感,为构建睦邻安边的“和谐家园”奠定了基础。
强边富民,边疆振兴共绘新篇
边疆振兴,产业是根基。红岩村按照“红旅、农旅、文旅”相结合的模式,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积极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2023年,刺树丫口自然村被认定为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2024年,刺树丫口自然村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户均增收2万余元。村民们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小卖部,日子越过越红火。
“过去,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村里冷冷清清的。随着村庄发展得越来越好,大家都选择回村创业,既可以照顾家,也能增加收入。”李俊国说。红岩村还实现了“边境线变富民线”。沿边境建设高优蔗园、坚果园、优质烟叶基地,发展林下经济和蔬菜产业。2024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13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780元。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固土守边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更加强烈。“现在种甘蔗和坚果,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我们发展的信心更足了。”村民杨德军说。
如今,“守好边境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已成为各族群众的普遍共识,从守边、治边到兴边的镇康实践正在红岩村落地生根。
赵玉雪 罗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