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河畔,国门中学与国门小学立足祖国边疆,深耕特色教育、筑牢安全防线、厚植家国情怀,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绽放,让红色基因在边疆传承,两所国门学校正以鲜明的边境特色书写着新时代边疆教育时代答卷。
国门中学:国防教育铸魂 安全防线护航
金水河国门中学作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将红色基因融入日常教学,让国防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新生入学即接受国防教育,在军体拳演练、军歌传唱中,纪律意识与意志品质同步淬炼;师生定期走进“593”高地战史馆,在泛黄的史料与斑驳的实物中,聆听自卫反击战的英雄故事;在“护界碑行动”铿锵有力的入团宣誓声中,让“爱我国防、固我边疆”的信念深植心间。邀请金水河“十姊妹民兵班”进校园讲事迹,让英雄精神传承成为看得见、学得到的成长养分。学校与驻地派出所共建“警校共育”警务工作室,创新“4+1”工作法,在“警校”护校值守、联合夜巡中,让师生感受到强大的祖国给人民带来的幸福安居和成长环境。
在足球场上,金水河国门中学作为“云南省足球示范学校”的活力同样亮眼。在足球社团里,教练带着学生练技巧、研战术。校级联赛与州、县“三级联赛”比拼中,孩子们在奔跑中学会协作、在对抗中磨砺意志,让绿茵场成为友谊与梦想的舞台。
国门小学:民族文化传承 劳动思政润心
走进金水河国门小学,95%的少数民族学生构成了独特的校园风景线。这里,布朗族的歌、拉祜族的舞、苗族的刺绣,交织成民族团结的和美画卷。学校深入挖掘地区民族文化,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讲授民族文化,开设“民族合唱班”“非遗葫芦町工坊”、苗族刺绣、瑶族服饰制作等活动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魅力。“民族文化+美育”的多元校园文化成为滋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泉。
红色教育是这所边境小学最鲜明的底色。学校依托区位优势,借助“国门大思政课”品牌建设平台,邀请“英雄十姊妹”进校园讲戍边故事,用好用活“593”高地、“抗日必胜”石刻遗址、校园“中国石”等红色资源,常态化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宣讲,让广大师生切身感受历史厚重,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稻香劳育”实践体验是劳动思政的亮点,是连接课本与生活的“活教材”。学校推行“班田制”——每块试验田分到班级,学生从育秧、插秧到收割、脱粒全程参与,让师生在田间体验劳作的艰辛,在收获中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从国门中学的国防教育阵到国门小学的非遗传承,从足球场上的协作呐喊到稻田里的劳作身影,金平县正以“国防教育+非遗传承+劳动实践”的三维模式,构建起边疆特色育人体系。正如金水河畔的界碑静静矗立,这些身着校服、心怀家国的边疆少年,终将成为守护祖国西南门户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