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勐海:边境幸福村的清廉密码

来源:“学习强国”西双版纳学习平台       2025-09-11 10:05:09       【字体: 大    中  

傍晚,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曼芽村被晚霞染成一片金黄,布朗族木楼在余晖中勾勒出质朴的轮廓,竹篱笆上攀爬的三角梅在风中轻轻摇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岩瓦洛抱起三弦琴,指尖拨动间,一曲新编的《清廉之花遍地开》弹唱起来:“澜沧江水长又长,清廉故事代代讲……”

这场以“廉洁文化+边境国门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已经是在打洛镇边境村寨举办的第三场。演出中,除了布朗族弹唱还有小品、快板等节目,让台下的村民在欢声笑语中,把“廉洁”的种子悄然扎根心底。

“祖辈传下的调子,过去弹唱多是情歌和农事。”岩瓦洛放下三弦琴回忆道:“今年年初,县上的纪检监察干部来调研,他们说咱边境村寨要稳,先得人心齐;人心要齐,干部得干净。问我能不能用咱们布朗族听得懂的调子,讲一讲清廉的道理。”

“我们布朗族的调子有固定的韵律,突然加进这些新内容,怕大家不接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岩瓦洛和村里的老艺人们一起琢磨起来。他们把村规民约、村务公开要求、廉洁故事等内容,用大家熟悉的比喻和俗语编写成歌词。“没想到新编的歌曲很受欢迎,尤其是年轻人,学得快,大家唱着唱着就记在心里了。”岩瓦洛说。

现在,岩瓦洛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廉洁文化宣传员。在曼芽村的布朗族弹唱传习所内,他带领着“银铃宣讲团”“小花宣讲队”的成员们,逐字逐句学习新编写的廉洁歌曲,并采取“一问一答”“有故事有情节”的问答类、点播类形式,走村串户上门进行现场表演。

距离曼芽村4公里的龙利村,村内“清泉井”旁的公示栏前,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正在更新上个月的旅游分红账目。

过去,这里交通不便、生活环境闭塞。现在,沿着平整的“感恩桥”走进龙利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村寨、特色的农家乐、热闹的小集市,俨然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

2023年,龙利村立足边境资源,以基础设施入股引进旅游企业,采取“235”模式联合发展乡村旅游,既解决了16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大家创业,让村民人均增收近5000元。然而,随着收入的增加,玉儿囡的烦恼也来了。“游客多了,村集体账户上的钱从几万变成十几万,可资金该怎么管、怎么用,我心里真没底。”玉儿囡说。

打洛镇纪委书记带着农经站的同志找上门时,玉儿囡正对着一沓票据发愁。“不是不信任你们,是怕你们走弯路。”打洛镇纪委书记开门见山的话,让玉儿囡心里的石头落了地。随后,打洛镇纪委书记组织村组干部开展了一场“廉洁微课堂”,用邻村一个村干部挪用村集体资金被查处的案例,讲清了“钱袋子要鼓起来,规矩更要立起来”的道理。

“那个案例就发生在我们隔壁村,听了之后大家都很受触动。”玉儿囡说:“以前总觉得村里没什么钱,不会出什么问题,现在才明白,不管钱多钱少,都得有规矩。”在打洛镇纪委的指导下,龙利村很快完善了资金审批流程,规定2000元以上的支出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同时利用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实时公开资金流向。

在龙利村的旅游步道旁,新栽的翠竹长势正好,翠绿的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玉儿囡说:“这是村民自发种的,竹子有节,就像咱们村干部做人做事,得守着规矩。”现在的龙利村,旅游大巴车一辆接着一辆驶来,村集体账户上的数字稳步增长,但玉儿囡的心却比以前踏实多了。“每次看到公示栏前村民们满意的笑容,看到大家积极参与村里的事务,我就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在勐海县的边境村寨,廉洁文化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它像一缕春风,吹遍了村寨的每个角落;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各族群众的心田。在廉洁文化的浸润下,边疆村寨的风气越来越正,村民的心越来越齐,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作者:陆慧星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