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寨村小组
走进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田蓬镇上寨村小组,整个村子被一片油菜花海包围,一条笔直宽阔的彩色步道穿村而过,一个个漂亮的农家小院镶嵌在青山绿水间,勤劳的村民们正在产业基地里忙碌着……
上寨村小组位于西南边陲,距中越国境线1.5公里,2024年,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多,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网红村”。但曾经,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62户人家的村落,人口外流率超60%,土地没人种,村集体账户仅剩2.17元。边境小村何以蝶变?转机始于2017年。
“头雁”领飞破茧:从“空心村”到“聚宝盆”
“在外打拼多年,我心里始终放不下家乡,时刻牵挂着家乡,所以我还是要回来家里面发展。”富宁县田蓬镇上寨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廖世兵这样说。
2017年,在文山州“头雁”培育和“归雁”回归“双雁”工程的引领下,上寨村致富带头人廖世兵为了家乡的发展,放弃在外经商的优渥生活,返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返乡后,他凭借自己多年的外出学习经验和积累的资金,在村内流转土地积极发展黄精、重楼等中草药产业,建立起由党员、大户示范带动的“双强双带”“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对产业发展困难户、一般户、散户,分别实施技术指导、产业带路、试验示范等帮扶措施,帮助村民实现增收。并带动村里21名能人陆续返乡创业、发展产业、建设家园,摸索发展了苹果梨、八月瓜、黄精、黄姜、重楼等“对路”产业,先后成立5家公司、5家合作社、18个工程队,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成为公司和工程队员工、合作社社员,实现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村庄富了,环境美了,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返乡。“以前过完年,村民们见面就问‘什么时候走’,现在都在讨论‘种什么更赚钱’”。廖世兵看着村里的变化,感慨万千。
党建领航蝶变:“五金”模式解锁共富方程式
清晨,村民徐龙艳在自家庭院给重楼苗浇水。这座美丽的农家小院,既是生活空间,也是生产车间。“前几年,我们夫妻俩带着打工攒下的钱回到上寨,种植了5亩重楼和18亩黄姜,还入股了村集体兴办的游乐园和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徐龙艳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
近年来,上寨村围绕“长短结合,林上棚下结合”发展思路,通过党建引领、公司领航、合作社带动,探索“村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合作社、村集体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村民提供土地和管理,明确合作社、村集体公司占51%、群众占49%的比例分成。同时,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产业发展得现金、就业务工得薪金、入股股金得分红、政策奖补得奖金”的“五金”模式与全村农户建立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到去年底,全村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创收超1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2017年的2.17元到2024年的409万元的跨越式增长,农户累计分红达300余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翻了5倍。
在上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联农带农助农发展模式下,村里培养出“土专家”“田秀才”、农村电商、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00余人,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近几年,上百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带回了中草药种植、跨境旅游等新业态,让深山药材直通发达地区,订单量同比增长300%。
乡村产业腾飞:边境村寨的“旅游经济”实践
“来村里观光的游客与日俱增,农产品不愁销路,各种游玩项目也能为集体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下寨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陈曙暾介绍。
近年来,上寨村小组通过成立村旅游公司,创新旅游融合模式,探索“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等新发展模式,先后建成亲子乐园、民宿、中医康养馆等旅游项目,还建成树上种植铁皮石斛、树下种植黄精和重楼的产业观光步道2000余米,打造集观光、游学为一体的产业基地。
谁能想到边境村也能开网红饭店?在上寨村“沐边饭店”,老板周齐松正忙着打包快餐。“我们开发了20余道农家特色菜,有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还有很多在基地务工的群众都来这里吃饭。”说话间,订餐的电话不断响起。上寨村的活力,远超这位前来边寨“讨生活”的外乡人预期。
经营好村庄,建设好家园,偏远村寨也能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上寨村的振兴密码,藏在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里,写在返乡青年的创业计划中,融进跨境旅游的欢声笑语间。当“边陲”变“前沿”,“末梢”成“枢纽”,这个边境村落用近十年时间完成从“空心化”到“网红化”的精彩蝶变,为边境幸福村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如今,随着田蓬口岸的开放,上寨人正谋划建设跨境旅游和交易市场,让更多“土特产”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通讯员 冯明翠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