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村集体+农户”联动机制,拓宽群众家门口就业渠道,推进乡村振兴。如今,这片土地上产业红火兴旺,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
“村集体有收益,村民心里才踏实”
“以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现在通过发展辣椒种植产业,村集体收入翻了几番,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班搞村村民王秀英一边翻晒着红彤彤的辣椒,一边分享着村里的变化。
近年来,班老乡立足资源禀赋,聚焦辣椒、坚果、小苞谷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双提升的乡村振兴之路。
“过去村子里基础设施落后,随着特色产业发展起来,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菜园果蔬飘香,村里还新建了党员活动室、篮球场等场所,老老少少都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壮大特色产业,让大伙的日子越过越好!”班搞村党总支书记王强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还将部分收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关爱“一老一小”等,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2024年,班老乡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13.81万元。
班老乡持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按照“六统一”模式,打造种、管、产、销“一体化”示范样板,进一步完善坚果产业“532”利益分配和辣椒产业“五金”联农带农等机制。
“在家门口干活,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这里上下班时间有规律,收入也有三四千块钱,可以按时去照顾娃娃,可以和老人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晚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里,日子别提多踏实了!”上班老坚果加工厂工人王大姐笑着说。
班老乡坚持党建引领,构建“政府引导+村党组织+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协作模式,围绕特色产业精准发力,全面摸底排查全乡资产、资源,在“家门口”用帮扶“小车间”托起就业“大民生”。班搞村勐弄自然村辣椒基地提供固定与流动两种类别岗位50余个;上班老坚果加工厂固定用工7人,2024年人均年增收9000元。
“家门口务工不仅能有效降低劳动力外流,充实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池,更能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让群众在守护家庭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这一模式既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真正实现民生改善与地方发展的双赢。”班老乡政府副乡长罗寒旭介绍。
“产业兴旺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驻村这几年,我们村的坚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让土地‘生金’,还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赋能,我们将继续扩大坚果种植规模,探索发展坚果深加工,让小小的坚果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上班老村驻村第一书记刀光红说。
班老乡始终将特色产业作为群众增收的关键抓手,通过“项目带动+群众自发+企业助力”的形式,瞄准“小、精、全”产业链目标,加快构建“1+3+N”产业发展体系,推进甜糯小玉米、坚果等产业“换装变身”量产上市,让“土特产”变“顶梁柱”。
“多亏村党支部牵线搭桥,我们把土地集中流转给企业,大伙儿不仅能拿到土地流转金,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挣钱,更学到了实用技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帕浪村党员田志兴说。
如今,辣椒红、坚果香、苞谷甜,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不仅让村集体的“家底”更厚实,也让群众的“钱袋子”更饱满。
班老乡将持续打好打响红色、绿色、抵边“三张牌”,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同时,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特色产业更有看头,群众增收更有奔头,奋力书写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杨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