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委会刺树丫口自然村可以俯瞰两国的观景云台,南伞街景和缅甸果敢老街风貌尽收眼底。近年来,这里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世居于此的村民,也获得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站在村里修建的观景台上可一眼览两国。
百里边关第一哨
刺树丫口村位于中缅边界,距离边境线仅50米,被称为“百里边关第一哨”。这里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承载着历史文化及独特的民俗文化。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边境幸福村等政策的支持下,刺树丫口村迎来了发展机遇。饮水工程、道路建设、民房风貌提升、戍边馆修建、阿数瑟文化传承体验示范基地建设……一个个建设项目落地刺树丫口村,蜕变成为边境幸福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多年来,刺树丫口村先后获评“云南省旅游名村”、云南省绿美村庄、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等,2024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23年3月,从镇康县城出发的边防公路全线贯通,只需20多分钟就可到达刺树丫口,公路的开通,为这里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雾气笼罩下的刺树丫口自然村。
村民吃上旅游饭
镇康县围绕“生态+融合+共享”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整合土地资源,在刺树丫口探索“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模式,陆续种植高粱、陆稻、向日葵等观光特色作物,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挖掘培育具有乡愁记忆的农庄饭店,将当地特有的生态土鸡、续断、火镰菜等农家菜搬上游客餐桌,打造“舌尖上的景区”旅游品牌。
在党支部带领下,村民们成立农旅专业合作社,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带头开发建设自助望远镜,开设旅游观光车运营路线等旅游服务业态,把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为激发村民参与合作社的发展活力,刺树丫口还依托农民夜校阵地,由党员干部牵头,邀请景区运营、服务能力提升、烹饪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专家到景区开展培训,不断提升社员服务能力,形成“党组织引领、社员带头、村民积极参与”的良性发展模式。如今,合作社收入也持续增加,村民在家门口就当起了保洁员、观光车驾驶员、安保员。村民“每到节假日,就是村里最忙的时候。”
据介绍,村庄直接从事旅游餐饮住宿服务的村民约20户,全村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2024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居综合收入200万元。其中,刺树丫口农旅专业合作社收入达30余万元。
游客在刺树丫口村栈道上游览。
边境小村未来可期
看到村子里的大变化,本在外打拼的李俊国也回到家乡经营起了第一家咖啡店,每到周末及节假日,小店人来人往,每个月有近万元的收入。
尝到了甜头的李俊国,开始思考如何在旅游淡季也能留住游客。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他租了20亩地,增加了边寨山巅四轮越野摩托车俱乐部项目,游客可以在俱乐部里吃喝玩一条龙,从营业至今,咨询电话响个不停。
随着旅游业态日趋成熟,刺树丫口村在“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上,聚焦当地红色戍边文化、阿数瑟文化、边境异域文化、自然生态奇观文化等旅游资源,打造“红旅、农旅、文旅、边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品牌。
刺树丫口村陆续从过去的短途“一日游”慢慢转变为全域“沉浸游”“体验游”。自驾游、房车露营等新兴的旅游形式开始形成。同时,党组织还引领合作社积极找项目、闯市场,引进四轮越野摩托车俱乐部、围炉煮茶、阿数瑟音乐餐吧等项目。
刺树丫口村内一角。
为了更好发展,刺树丫口村规划了核心区和规划区,建设完善观景云台网红打卡点,栈道、景区旅游标识牌等内容,提升游客游玩体验,促进景区形象资源整合传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培育露天咖啡店、农家乐、超市、民宿等旅游业态,推动农旅、文旅高度融合。
“到目前为止,景区已完成戍边馆、观景云台、赐福同心树、游客中心等26个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下一步,将继续丰富景区业态,进一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镇康县南伞镇党委副书记罗志清介绍。
在镇康县委组织部部长周权看来,刺树丫口环境变好,村子持续发展,对强边固防也有着重大意义。收入增加了,村民留下了,才能真正实现“出门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放牛就是放哨”,才能真正诠释“镇守边关 幸福安康”的含义。
记者 雷鸣/文 郝亚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