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充分发挥沿边跨境优势,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河口沿边产业园区等开放平台,创新探索“党建+边民互市”等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边贸产业转型升级、跨境农产品落地加工发展以及边民就业增收。
夯实基础,推动贸易政策“新突破”。部门职责再明确。实体化运行国门党建“一体化大党委”,出台《河口瑶族自治县边民互市贸易互助组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海关、税务、边服中心、市场监管、乡镇以及村组职能职责,规范国有平台公司、村(社区)贸易服务公司代办相关业务和服务费标准,强化边民互助组监管。贸易活动“再规范”。在全国率先启用全新互市监管模式和无纸化申报系统的基础上,开发“边互通”App及“边民互市一二级市场交易平台”,成立国资控股运营服务公司,专项负责二级市场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实时动态监测商品通关、交易、结算等环节,形成“线上申报+线下协同”的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互市贸易“真边民、真交易、真结算、真完税”。服务机制“再完善”。探索“拼车代办”“整进散出”等模式,解决边民购买能力弱、信息闭塞等问题,国资公司联合村社党组织规范交易行为,严格审核边民资质与贸易真实性,推动政策红利向边民倾斜,保障边民收益与集体经济增长。
改革创新,推动贸易模式“新探索”。党组织领办实体化运作。出台《深化边民互市贸易改革若干措施(试行)》,推行“党组织带头+服务一体化+贸易畅通化”模式,4个抵边乡镇组建村级外贸服务公司7个、外贸合作社3个,统筹协调日常工作。互助组抱团组织化推动。建立“县—乡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互助组”五级边民组织管理体系,4个抵边乡镇成立乡镇边民互市贸易服务中心,27个抵边村(社区)联合成立村级服务中心,由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任互助组组长,村“两委”或小组“明白人”兼任代办员或联络员。贸易端可控“规范化”运行。县级设立边民互市海关监管场所,成立国资控股运营服务公司,用好一二级市场智慧化交易平台,全流程实时监测互市通关商品。2024年以来,边民单次收入提高至50至100元不等,较过去增长3至5倍。
奋发进取,推动落地加工“新升级”。打造产业化集群。大力推进落地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打造河口边民互市线下交易区,实现边民互市线上线下多渠道交易。2024年,河口富甲商贸有限公司等3户落地加工企业完成产值9917.11万元,同比增长99.7%。2025年新增2户企业,推动榴莲、火龙果、咖啡豆等高价值产品进口落地加工,实现“过境变增值”。推动标准化生产。建设中国(云南)自贸区红河片区边民互市落地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包含水产品屠宰冷链加工厂、公共冷库及配套服务用房等功能区5.7万平方米,总投资4.99亿元。国企平台公司、企业和村集体联动,建成河口首条规模化咖啡落地加工生产线并投产试运行,每小时可加工6到7吨生豆,预计年产量将达到2万吨,可带动7.5万次边民交易,促进增收500余万元。实现品牌化运营。打造涵盖咖啡、椰子、榴莲等多元化进口商品的落地加工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开发咖啡豆、冻干水果等精深加工产品,通过展会推介、电商营销等方式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河口原料”向“河口品牌”跃升。
真抓实干,推动贸易服务“新提升”。备案服务下沉。依托“三进边疆”行动,商务、海关、税务等单位共同组织“一村一队”,深入群众开展边民互市集中办理服务。2024年以来,边民累计备案登记3.4万人,推动新增备案1.91万人,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就业服务升级。打造河口“边e通”边民互市劳务品牌,以“州级专题培训+县级业务培训+货场实操培训”多层次培训,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建立边民互市驳货队,单次互市贸易提供55个就业岗位,引进福洋、一树咖啡等落地加工企业开展咖啡、椰子、榴莲落地加工,提供直接就业岗位45个,有效解决落地加工企业用工难等问题。金融服务助力。推动“边民互市+金融”改革,联合金融机构创新开发“边民贷”产品,结合“金融村长进边疆”行动,为1.2万名边民办理每人2.4万元免担保、免抵押的授信额度,村集体经济、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公司)累计授信1200万元,有效解决边民参与互市贸易资金难等问题。
王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