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创新探索兴边富民新路径,打造河口“边e通”边民互市劳务品牌,让边民在家门口捧稳增收致富的跨境贸易“金饭碗”。
河口海关工作人员到社区宣传相关政策
紧邻国门口岸的河口镇曼章社区,是“边e通”劳务品牌的先行者。社区创新构建“党组织+公司+互助组”模式,由村党总支书记牵头领办外贸服务公司,党员骨干担任互助组组长,高效组织边民参与互市贸易。这一模式让特殊群体也能共享发展红利,社区居民李应堂曾因事故造成腿部残疾,以往就业较为困难。如今借助“边互通”App居家参与互市贸易,每月增收500余元。
在社区宣传边民互市政策
“我们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社区摸排,精准掌握边民就业需求和技能短板。针对因年龄偏大、文化技能、身体条件有限而难以求职的社区居民群体,联合社区开设了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创业培训(直播版)、无人机驾驶等实用技能培训班16期,共702名边民接受培训。”河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李霞协助社区工作
实用的技能培训催生了家门口的新职业。互市报关员、跨境直播员、冷链分拣师等12类依托跨境贸易的新兴职业在河口涌现,并延伸至物流装卸、落地加工、电商销售等全链条环节。社区居民李霞经过培训后,在社区找到了一份协助车辆信息申报的工作。“活计不重,还可以在家门口工作,每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让人安心。”告别了求职困境的李霞,如今成了社区里“家门口就业”的榜样。一批吸收就业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直接供给“家门口”就业岗位5300余个,带动全产业链就业超过6000人。
进口商品
成效写在数据里,更写在边民的笑脸上。2025年以来,曼章社区外贸服务公司累计带动边民交易6.62万人次,完成进口货量9.18万吨、货值5.01亿元,涵盖火龙果、榴莲、咖啡豆等20余类商品,带动边民增收近400万元。同时带动社区驳车司机、搬运工等就业岗位增收13万余元,让不同能力、不同需求的边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增收途径,让边境线上的幸福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