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际,以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建设为重要抓手,在抵边一线村寨创新推行“三联三带”工作模式,通过党员联户作示范、组织联企建链条、车间联岗富边民,建设玫瑰产业“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实现边境少数民族群众守边固边与就业增收两不误。
作为抵边乡镇的半坡乡,为解决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渠道窄等问题,当地组织乡人大代表、村组干部、乡村能人赴弥勒等地考察学习,借鉴产业发展先进经验。经过多轮论证,结合抵边村寨气候、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高井槽村党员、致富带头人马薇薇率先引进墨红食用玫瑰品种,试种14亩获创收。按每公斤干花60元收购价计算,亩均年收入超1万元,为抵边村寨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好经验。
看到玫瑰种植收益好,周边村民纷纷向马薇薇请教。高井槽村党员干部抓住机会“趁热打铁”,通过“支部夜话”“鼓凳会”等形式,动员53户边民加入种植队伍,种植规模从零星试点扩展至395亩,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赚”的良好发展态势。
为规范引导边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绿春县组织部门切实履行挂联部门职责,锚定“边疆稳、产业兴、群众富”目标,将建设抵边村“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列为边疆党建重点任务,牵头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云南海沣农业有限公司落户高井槽村。半坡乡则成立玫瑰产业专业合作社,构建“党组织统筹项目发展、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合作社动员组织群众、农户与企业利益紧密挂钩”的利益共享体系,将党的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针对群众种植顾虑,半坡乡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出台种苗发放、种植补助等扶持政策,党员干部牵头打造2块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组织企业技术骨干、本地“土专家”开设“田间课堂”,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群众“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实操技能,确保边疆地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立得住、能发展、带得动。
“以前收入不稳定,现在有政府引导支持发展玫瑰种植,产业发展起来,每年就能多一笔收入,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半坡村村民杨德兴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据了解,海沣公司以玫瑰种植为核心,紧盯市场需求,持续开发玫瑰醋、玫瑰酱、玫瑰酒等系列加工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在党组织引领下,我们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种植玫瑰的农户越来越多,加工车间也随之扩大规模,玫瑰产业正朝着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稳步迈进。”公司负责人沙玉蓉介绍。
规模化种植玫瑰不仅让种植户获得了稳定收益,更给边民开辟了“家门口就业”的便捷渠道。玫瑰产业加工车间建成后,将分拣、包装等工序化整为零,实行“灵活务工、按件计酬”模式,方便群众灵活安排务工时间,实现了“照顾孩子不误工、农忙时节可调剂”的灵活就业。玫瑰采收期从2月持续至11月,高峰期单日用工量可达100余人,每人日工资80至120元,已有240余名边疆群众实现“出家门进厂门”,户均年增收达2.9万元。
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孙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