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梯村:生态观鸟为致富插上“翅膀”

来源:“云岭之窗”微信公众号       2025-09-01 10:37:01       【字体: 大    中  

山风徐徐,晨光初露,鸟鸣嘤嘤。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郁郁葱葱的山林间,几位来自省外的观鸟爱好者在当地“鸟导”蔡伍的引领下,开始了新一天的观鸟旅程。

双角犀鸟。郑山河、尹以沛/摄

“快看!是双角犀鸟!”蔡伍突然压低声音提醒道,大家瞬间来了精神,纷纷拿出“长枪短炮”,眼神紧紧锁定某个方向,全神贯注地等待着那珍稀鸟类的惊鸿一现。

这样的场景,在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的石梯村观鸟季里天天上演。

石梯村。郑山河、尹以沛/摄

石梯村位于中缅边境,是一个景颇族、傈僳族聚居的自然村。这里曾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境的重要通道,因在陡峭山崖上开凿石头阶梯出行而得名。

曾经一度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发展条件,当地居民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和狩猎维持生计,贫困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里。刀耕火种、狩猎采摘、山高路远、晴通雨阻、人背马驮……都是石梯村村民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随着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实施,石梯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地依托丰富多样的鸟类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观鸟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观鸟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从此,石梯村告别了过去的贫困与落后,逐步成为远近闻名的“观鸟天堂”。

石梯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鸟类资源,用好“鸟资源”、做好“鸟文章”,走出了一条生态观鸟旅游的致富新路子。图为观鸟爱好者蹲点拍鸟。盈江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石梯村地处我国唯一的伊洛瓦底江水系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鸟类450余种,约占全国鸟类的三分之一,双角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冠斑犀鸟在这里均有稳定的繁殖点,享有“活着的鸟类博物馆”的盛誉。为方便游客近距离观鸟,石梯村在鸟类活动频繁的区域打造了45个各具特色的“鸟塘”,山水相依、人鸟相谐的美景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对于我们观鸟人来说,这里真的是非常值得来的地方,我已经6次来石梯村观鸟,每一次来都有收获,每一次来都有惊喜,犀鸟我基本每年都来拍,这一次最大的收获是拍到了梦寐以求的林雕鸮,这次也想拍一下国内唯一一个人工巢箱繁殖的花冠皱盔犀鸟。”来自北京的生态摄影师徐军说。

为推动观鸟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地探索出“政府+合作社+村民”的发展模式。政府整合各类资金,修建道路、改善水电供应、完善通信网络等,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合作社负责整个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合理分配资源;全村52户232名村民通过担任“鸟导”、开办民宿和农家乐等多种方式参与其中。2024年,全村累计接待游客1.8万人次,观鸟总产业收入70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8.2万余元,户均收入达13.4万余元。

 

纷至沓来的观鸟爱好者和摄影师。朱边勇/摄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以边境幸福村建设为契机,深挖石梯村生态条件好、鸟类资源丰富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鸟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太平镇党委书记线东斌说。聚力做好“生态+”“文旅+”文章,石梯村的生态观鸟旅游产业越做越好,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走进石梯村,你会发现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外表看似普通的农舍,内部却别有洞天。村民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将住房改造成独具特色的民宿。民宿内部的装修素简其表,精致其里,巧妙地融入了景颇族、傈僳族的民族风情元素。从充满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到手工编织的生活用品,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让游客们在享受舒适住宿的同时,也能深入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

徐小龙作为石梯村的首批“鸟导”,见证了村子的巨大变化。“以前,一家人就靠着几亩薄田和偶尔上山打猎的微薄收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自从村里开始发展观鸟旅游,我当上了‘鸟导’,收入一下子增加了不少。现在,家里不仅盖起了新房,还开上了小汽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真的不敢想象,以前的穷日子还能有这样的大转变!”回忆起这段经历,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石梯村村民的幸福写照。郑山河/摄 

石梯村的观鸟旅游产业不仅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还为当地生态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游客的增多,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保护好绿水青山、保护好珍稀鸟类,就是保护自己的“金饭碗”。如今,村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当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通过发展生态观鸟旅游,曾经贫困落后的边境村寨成功蜕变为如今充满活力的“观鸟天堂”。石梯村的美丽蝶变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也是我省边境幸福村建设的一个真实写照。

通讯员 罗仁严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