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勐腊:国门织网联中外 边民乐业在家乡

来源:云南网       2025-09-25 09:30:11       【字体: 大    中  

清晨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捧镇,机器声与分拣声交织成热闹的晨曲。勐哈村村民岩龙正麻利地将刚通关的热带水果装箱,他说:“以前总愁没活干,现在车间就在家门口,既能务工挣钱,还能照顾家,日子踏实多了!”

作为中老边境的农业大县,勐腊县立足“三区”区位优势,将口岸资源与就业需求精准对接,把“务工车间”建在边民“家门口”,打造出“党建引领、跨境协作、就业增收”的共富新模式。

党建牵线解“两难”

“边民要增收,就业是关键,但零散岗位不稳定,外出务工又顾不上家。”勐腊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坦言,这是边境地区长期存在的问题。地处中老边境的勐伴镇毛草山村小组,在“茅草山,草满山,猪不吃,牛不咽,房子像窝棚,进城走一天”的旧貌下,边民面临着守着荒坡难增收,跨境打零工缺保障,“稳收难、顾家难”的困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勐腊县亮出“党建答卷”,创新推出“镇党委统筹+村党总支牵头+党员骨干带头”的务工车间建设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就业保障优势。2015年,勐伴镇党委率先牵头搭建“企业+车间+脱贫户”帮扶框架,引进农业科技公司深耕澳洲坚果产业,在昔日荒坡上建起种植基地与配套车间,让土地变资源、车间变岗位。如今的毛草山村,澳洲坚果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昔日贫瘠荒坡已化作郁郁葱葱的“金山银山”。基地车间长期聘用当地村民160余人,其中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占120人,累计支付工资达818万元,让边民在家门口就端稳了“饭碗”。

内外联动建“车间”

走进勐满镇的冷链基地,机器运转声不断,新鲜果蔬的香味弥漫。勐满镇祥晟鲜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作为勐腊县引进的果蔬加工企业,依托“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组织脱贫户参与互市贸易。边民从互市进口的果蔬,经海关查验合格后,便可作为原料直供该企业进行保鲜冷藏、精制加工;公司按落地加工费的10%向村委会分红,其中30%专项用于支持脱贫户技能培训与生产帮扶。这一模式迅速激活市场,一年时间,近6000人次边民参与到互市中,其中脱贫户占比达40%,累计增收超12万元。

“繁星”车间托“幸福”

勐腊县无忧零工市场内边境村寨的村民们早早围在了务工信息电子屏前,“勐满口岸的务工车间招包装工,离家就几公里,每月能挣三千多!”这样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作为边境县,勐腊县把务工车间建在边民“家门口”,9家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帮扶车间如繁星般散落在边境线上的产业链关键节点。这解决了边民“跨境打零工没保障、外出务工顾不上家”的问题,吸纳758人就业,其中133名脱贫人口借此实现稳定增收。2025年以来,12.8万元奖补精准落地为车间“输血”,带动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达3360元,“驿站找活、车间务工”已然成为边境群众增收致富的日常。

从“找活难”到“车间选活干”,从“零散务工”到“稳定增收”,勐腊县以组织化为纽带,把务工车间建在边疆大地上、建到群众心坎里。如今,在祖国西南的勐腊县边境线上,一个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正成为稳就业、促共富的坚实阵地,让越来越多的边民借着就业车间的东风,书写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篇章。

通讯员 罗艺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