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围绕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实际,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源投放,探索创新金融服务重点人群、重点产业、重点地区发展路径,有效发挥金融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维护边疆繁荣稳固中的关键作用。
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优化普惠金融供给环境。中国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积极向地方政府争取政策支持和协调配合。一是立足怒江实际,联合州农业农村局、州民族宗教委印发《怒江州金融支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方案》,持续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二是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普惠领域信贷投入。2025年以来,累计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1.5亿元,7月末全州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7.20亿元,有力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小微企业和农户发展。三是创新推广“党建+金融”宣教模式。选派31名金融联络员协同村级“两委”开展政策宣讲、信用评级和需求摸排,组织辖区农商银行开展“金融知识进村寨”“光影农信·文化润边”等活动40余场,提升少数民族群众金融素养。
精准滴灌重点群体,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与可得性。中国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引导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群体真实需求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实现金融服务由“普”到“惠”。一是以女性、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创新推出“富民贷”“拥军贷”“军创贷”等专项信贷产品,通过“信贷+”模式增强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发展动能。截至7月末,全辖累计对女性借款人、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群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66笔、金额1.27亿元。二是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推动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为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稳定增收提供支撑。截至7月末,怒江州脱贫人口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规模3325.32万元、贷款余额6.35亿元,助农增收效果显著提升。
赋能特色重点产业,激发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活力。构建“金融+产业+服务+生态”综合发展模式。一是发掘怒江州资源禀赋,紧紧围绕“山水经、生态牌、边文章”打造差异化金融产品矩阵,建立完善产业链全链金融服务,创新专属信贷产品,支持粮食、草果、咖啡、中药材等领域15条产业链发展,其中草果产业链金融被纳入全省重点监测的40条产业链金融之一。截至7月末,怒江州15条农业产业链贷款余额为27.63亿元,其中草果、咖啡、中药材、小浆果、花卉等特色产业贷款余额5.07亿元。二是建立“民族团结+金融服务”工作模式,指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民贸民品贷款贴息政策,加强与州民宗委的沟通协调,实现清单内民贸民品对接全覆盖。
聚力锚定重点地区,打造边疆农文旅发展新样板。中国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加强政策协同,优化重点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居、民宿经济、边疆少数民族繁荣发展。一是印发《怒江州打造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样板间”实施方案》,搭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建设融资需求、市场经营主体清单”融资对接机制,做好特色惠农金融场景创新推广。截至7月末,全州12个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样板间”贷款1.44万笔、余额16.8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73%和2.58%。二是围绕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示范点等区域加强信贷资源倾斜,推出民宿贷、独龙江共富贷、金旅贷等多样化信贷产品。截至7月末,全州边境幸福村、“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农文旅融合示范点等重点地区各项贷款余额为45.57亿元。三是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管理,指导农发行怒江州分行累计投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贷款10.51亿元,支持辖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与旅游服务能力,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记者 蒋京方 通讯员 刘兴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