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甜蜜故事持续上新

来源:云南网-临沧新闻网       2025-10-22 09:38:17       【字体: 大    中  

在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勐堆乡帮东村,一到傍晚,村口的广场就会热闹起来。不同民族的乡亲们围成圈,舞步各异,却不显杂乱。德昂族的阿玉、傣族的叶丙,还有汉族的李秀英,今年已经是她们第三年一起跳广场舞了。

李秀英笑着说:“以前各过各的节日,现在一跳舞、办活动,全村人都来,谁也不分谁。”这种不分你我的场景,在临沧越来越多见。2015年,帮东村还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贫困村,与外界的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在“兴边富民”行动的推动下,帮东村大力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各族群众在共同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如今,从舞台到讲台,从田间到课堂,各民族你来我往的氛围越来越浓。

 

 

蜂箱里的民族产业共富梦

在镇康县勐堆乡竹瓦村的蜂蜜养殖基地里,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融合,那是技术和土地的融合、产业和文化的融合、人心和人心的融合。

“这些年,不少年轻人回来了。”蜂农马学强用布满老茧的手指着山坡上的蜂箱说,“养蜂挣钱,还把各族村民聚到了一起。”

马学强介绍,竹瓦村整合了周边傈僳族、汉族、佤族等村落的产业资源,通过“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推动蜂蜜产业发展。蜂蜜卖出了省,成了“民族团结产品”,还曾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展上亮过相。

这个看似简单的养蜂项目,实则是一项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升凝聚力的工程。

 

 

团结是泥土里长出来的幸福感

走在镇康县的村村寨寨,民族团结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小路、一块块被农民擦亮的庭院、一阵阵饭后一起跳舞的笑声。

在帮东村,昔日产业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的傣族村落,如今打造出帮东农米、金丝皇菊等特色农产品,建成青贮饲料厂、养殖场,加上农家乐和节庆夜市,已是远近闻名的网红边寨。而在岔路村红岩自然村,德昂、佤、拉祜等多民族共居的山村,修起了民族团结书屋、文化长廊,还建成了坝区蔬菜示范园和特色养殖基地,村民的年收入超过1.7万元,门前三包的自觉已成为谁家更干净的比拼;到了赐福彝寨,读书沙龙、歌舞展演和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在游客和村民之间轮番上演,书香与歌声让边境旅游长出交融的根。

 

 

这些村庄的共通之处,是把团结种进生活的土壤里。从庭院美化到制度协商,从“共富”走向“共建共享”,它们的变迁,已是一座民族团结示范市最温暖、最生动的注脚。

孩子们的同心课堂

三语教学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国门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孩子们会普通话、佤语、傣语三种语言,教室的墙上贴着各民族文字。沧源县国门小学副校长李瑞芳感慨道:“以前孩子们容易自我封闭,怕说错普通话。现在不但学得快,连家长也参与进来。”

 

 

临沧市民族中学的清晨,来自8县(区)、不同民族的学生们走进教室,翻开同一本教材,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一种共识。

临沧市民族中学副校长沈天华介绍:“作为临沧市唯一一所市直民族中学,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

学生李添雅说:“我们理解了‘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更加坚定了要建设家乡的心愿。”

 

 

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主题活动都紧扣同心同向,让孩子们从学习到生活、从课堂到心间,深深种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从“边陲”走向“世界”

如果说村里的广场舞是一种贴地而生的团结,那百侨会就是临沧连接世界的团结桥梁。

作为招商引资的硬平台、情感交融的软空间,每年4月,临沧都会迎来这场横跨五洲的春日之约。在茶香袅袅与木鼓咚咚中,来自全球五大洲的154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人次华侨华人代表参会,覆盖全球77.78%的有侨国家和地区,实现“五洲百国”齐聚临沧,串起了海外游子与家国文化的深层链接,中华民族友好往来、团结合作、同心筑梦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一场篝火旁的山歌对唱、一盏茶汤里的乡愁记忆、一场中缅山地美食节,这场金桥盛会,已成为临沧对外开放、走出“民族团结+国际合作”、讲好中华民族团结故事的新路径。

从“试点”到“示范”的边城答案

临沧之变,不在一村一校,而是从点到面、从线到网的跃升。

作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临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临沧各项工作的主线,深入实施“石榴红”“枝繁干壮”等工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十四五”期间,全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102个。

44个沿边行政村实现全部通硬化路,一村一品专业村遍地开花。文化中心、和平遗址、农克硝洞等项目不断擦亮临沧和平文化的独特底色。

教育的同步跃升,校长职级制改革、教育集团化推进、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落地见效,让普通高中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同时,医疗、养老、就业、社保、文旅、招商等领域的民生温度也不断上扬。数据显示,自“十四五”以来,临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7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在87万人以上,一大批边疆群众的生活方式因此被彻底改变。

从“走在一起”到“共建共享”,临沧正在用具体的制度成果,为民族团结进步写下可复制、可推广的注脚。

 

 

临沧的民族团结进步

是早已成为每天能看见、听见

感受到的真实改变

是真正在村头寨尾、生计教育

生活方式中沉淀出来的进步

是看得见的幸福

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活法

(赵淑萍 李艳美 李丽君)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