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立足边疆、因地制宜,以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为抓手,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服务群众、文化传承等方面主动作为,当好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的组织者、推动者、践行者,全力固边、稳边、兴边。
“党建链”绘出咖啡产业发展好“钱”景。木城乡立足本地咖啡产业发展实际,坚持党组织引领,依托边境幸福村建设,鼓励本地返乡创业大学生出资成立龙陵县芮语咖啡有限公司,通过开展专业种植技术培训和龙头企业培育等培养致富带头人,申报实施2024年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位一体”、鱼塘垭口咖啡产业发展等产业项目,推动鱼塘垭口村以村集体资产运营权作价入股、直接租赁等模式与企业按照“固定租金+比例分红”的模式深度合作,积极提供本地就近就业岗位,每年提供季节性采摘就业岗位230个以上,群众增收130万元以上;初加工帮助群众120户以上,群众增收90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全乡咖啡面积7462.4亩,年内咖啡新植面积1550.8亩,同比增长26.3%,预期实现干豆产量545吨,产值1526万元。实施咖啡水肥一体化项目建设200亩,开展咖啡种植管理技术培训5期600人次。本土企业“芮语咖啡”实现实体化、市场化运营,年内生产精品咖啡15吨,本地咖啡米、烘焙豆入市销售,实现了从种子到杯子的咖啡全产业链条运营。
“五个一”让党员联系群众“落地有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木城乡充分发挥党员“领头雁”作用,党支部书记牵头,各支部党员联动,每月通过开展“五个一”行动,按照分片挂联原则,把237名有履职能力的党员与1871户群众挂联,坚持每月串一回“门子”、讲一点政策、问一下民意、促一项工作、办一件实事,深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让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具体化、简单化,打造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木城样板,真正把聚民心、纾民怨、问民生、解民忧、暖民心落到实处。2024年全年组织237名有履职能力的党员串“门子”12轮次,开展政策宣传宣讲274场次,帮助群众1871户、5059人次;围绕6类风险隐患,化解矛盾纠纷29件;收集党员建言献策44条、群众意见建议75条,推动工作落实45项、办实事98件,切实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党员宗旨意识,全面促进了边疆各民族和谐稳定,推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木城落地生根。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让“红心”点亮民心。木城乡健全“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组织链条,探索党建引领“多网合一”的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把党的建设、综治维稳、乡村振兴等诸多事务按照乡、村、网格长、网格助理员四个层级逐一划分整合为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平安建设、基层党建、文明实践等多个板块,推动构建起网格化管理“多网合一”的农村“红色网格”,将全乡52个村民小组划为52个网格,明确“网格员”52名,下派乡级党建三级联络员助理36人,网格长助理45人,实现了“一网多能、一格多能、一岗多责”的目标,让基层治理从“分散作业”转变为“多网一体”。同时,结合“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要求,压实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防联控机制及“五级段长制”机制,充分整合乡班子成员、挂村领导、驻村工作队、民(辅)警、联防员、村干部、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力量,10名党政班子成员挂钩负责5个村,57名乡级干部职工挂钩负责52个村民小组,充分发挥“挂、包”工作纽带和桥梁作用,构建“打防管控建”一体化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截至目前,5个村均已创建为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在全省边境乡镇中连续多年保持违法犯罪率最低、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红色基因”让文化传承提档“上新”。木城乡将红色文化宣传与“云上木城·火热边关”火把节融会贯通,阐释讲好“一把锄头一杆枪,二十一年守边疆”的等养民兵排故事,持续推进边疆党建长廊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建设,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充分发挥本地“银发”群体作用,成立木城乡老干党支部,定期组织退休干部、老党员重返岗位与青年干部对话,通过分享党史、村情、民俗,传承“土巴拉”、彝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等养村民兵排忠诚戍边和安定大沟艰苦奋斗故事,推动青年干部不断坚定政治信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自觉传承优良作风,当好新时代边境线上的“边关卫士”。近年来,5个村均被表彰为云南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木城村被表彰为云南省美丽村庄示范点,老满坡村党总支被表彰为云岭红旗党支部,木城本地题材微电影《等养民兵》入选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榜样的力量”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