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镇康:亮身份、办集市 看这个边境村如何兴边富民

来源:镇康县委组织部       2025-06-09 09:57:17       【字体: 大    中  

2021年,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勐捧镇包包寨村获评“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个村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强边固防和兴边富民一线愈发凸显。如今,13.4公里的国境线上,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党组织的力量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守边护边、稳边兴边的强大动力。

在包包寨村,每周一的早晨都格外庄重。联防员、党员干部和周边村民总会准时聚集到村委会和各个联防所,随着庄重的国歌响起,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包包寨村党总支书记邓子良常说:“庄严的仪式时刻提醒我们,守好边就是守好家。”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村民的国家观念、国门意识也越来越强。

在包包寨村,在全村36户党员家门口,都挂着一块醒目的“共产党员户”牌子。“这块牌子既是一种荣誉,更是责任,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样子,要事事带好头。”老党员罗小林家门口的牌子已经挂了许多年。多年时间里,她多次带头参与了基层治理、积极带头发展产业,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0余个,是村民最信赖的贴心人。

包包寨村还精心组建了5支“党员突击队”和5支“护村队”,将联防员、村民小组长、护林员等50多名骨干组织起来,以自然村为网格,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实力量。“以前巡边主要靠联防员和民兵,现在队伍配备合理、完善,形成了巡边守边的强大合力。”党员突击队队长李新红感慨地说。这些队伍已经成为村里的“应急先锋”,一旦有突发情况,一声号令便能迅速集结。2024年雨季,连续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风险,威胁多户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党员突击队连夜冒雨排查,紧急转移群众,成功避免了损失。

近年来,包包寨村党总支依托“三会一课”“火塘党课”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法律法规宣讲、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开展“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请党放心、强边有我”等活动70余次,将守土有责的信念深深植入村民心中,构筑起一道“组织强、人心齐、边境稳”的坚固防线。

 

另一方面,“红色堡垒”点燃了兴边富民的“新引擎”,位于边境一线的包包寨村,曾面临农产品“出山难”、村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困境。如今,一个由党组织牵头建成的边民集贸市场,让当地农特产品有了“好去处”。

“过去自家种点茶叶和甘蔗,要拉到15公里外的集镇上卖,成本比较高,现在集市建到了家门口就能把产品卖出去,而且价钱也不错。”村民朱学军说。他家种植的茶叶和蔬菜,过去因为运输成本高、销售渠道有限,常常卖不出好价钱。如今,随着村党总支牵头建成的“边民集贸市场”投入使用,农产品不仅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销售量也比过去有了明显提高。

这个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的边民集贸市场,是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建设项目的重要成果,市场自建成以来,已惠及全村348户1586名边民,成为盘活当地农产品流通的关键平台。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农产品的销路发愁,生猪、蔬菜、茶叶、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在这里找到了“好去处”,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边民集贸市场也是包包寨村探索实施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边民集市+企业+合作社”创新经营模式的成果。包包寨村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因地制宜优化农业布局,发展“两烟”种植1000余亩、茶叶1200余亩、栀子1400余亩,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合作社就像产业发展的纽带,一头连接着农户,一头对接市场和企业,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农特产业的价值。”邓子良介绍说。通过合作社运作,村民的农产品不仅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还实现了品牌化、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富民和强村实现了双赢。通过边民互市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运作,过去三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突破20万元。集体经济的壮大,不仅增强了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兴边稳边的能力,也为反哺乡村建设、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保障。如今的包包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以前村里道路泥泞,现在硬化了、产业道路也通了;过去村里没有路灯,现在晚上也亮堂堂的;以前村民收入单一,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村民李海生感慨地说。从党员亮身份到党组织领办集市,包包寨村逐步走出了一条强边富民的新路径。

赵玉雪 邓子良 秧会月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