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石旮旯,地无三尺平,水从天上来,姑娘往外嫁。”这句在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流传了几代人的谚语,如今正被新时代的发展故事改写。
这个距国境线仅50米的边境村,在2023年入选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202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更让人振奋的是,今年刺树丫口村民匡建国家的女儿匡代兰,以637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从缺水贫瘠的石旮旯到文旅兴旺的景区村,从“读书无用论”到走出北大学子,刺树丫口村的蜕变,映照着党建引领下边境村寨的振兴之路。
党组织的根基在基层,力量亦在基层。面对过去刺树丫口村“路难行、学难上”的困境,红岩村委会的党员干部化身“劝学先锋”,踏遍村里崎岖山路,叩开每一户家门,遍访每一个辍学学生家庭。
面对辍学孩子,不仅讲政策,还帮着申请助学金。近3年已有44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这背后是党员干部用脚底板走出的信任!”红岩村党总支副书记匡德军翻着台账说:“匡代兰能考上北大,是我们全村的骄傲,2014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户,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教育部门的帮扶,现在家里两姐妹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为我们红岩村争了光。”
曾经“水从天上来的”的日子,在2021年画上了句号。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县镇村三级联动,走村入户协调土地,实施三级提水联通工程至小红岩自然村,让刺树丫口村实现饮水通。“以前挑一担水要走半个小时,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水,洗衣机、太阳能都能用了!”村民李壮兄指着院子里的自来水龙头欣慰地说。
据了解,2014年在脱贫攻坚助力下,全村54户土坯房全部新建为砖混楼房,2021年在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政策支持下,将砖混楼房打造为彝族特色旅游村寨,村内道路硬化5公里,连接主干道的柏油路宽敞平整。
如今,村里的戍边历史馆成了“活教材”,孩子们在先辈守土护疆的故事中厚植家国情怀,活动室的图书角,成了放学后最热闹的“充电站”。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既改善了民生福祉,更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让“走出大山”的梦想有了坚实的依托。
随着文旅产业的兴起,以“党组织+合作社”的形式,全覆盖54户村民建立“双绑”合作关系,“一户一策”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将政策项目组织起来、将党员干部组织起来、将村民群众组织起来”,推动“红色旅游+边境风情”融合发展。村民们吃上了“文旅饭”,年收入节节攀升,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户均增收2万余元,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农旅融合得到质的提升。“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尝农家菜,腊肉、蜂蜜、野菜成了抢手货!”经营赐福农庄的村民杨德才说。
从“姑娘往外嫁”到近几年外村姑娘嫁入村寨,从“天黑就关灯”到夜晚家家灯火亮成串……刺树丫口村的变化,写在村民的笑脸上,刻在村庄的新貌里。
党建引领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更让“读书改变命运”的种子在石旮旯中破土成林。在红岩村的国境线上,每一盏灯火都系着家国安宁,每一个走出大山的学子都系着乡村的未来。在党组织领航下,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开花,边境线上的幸福之花必将越开越艳。
通讯员 陈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