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5点,中缅边境的山风裹着寒意,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的党员欧文龙已经扛着锄头出门了。他要赶在村民下地前,把抵边公路旁的排水沟再拓宽些——这是村党支部“民生实事清单”上的第17件事,也是猴桥镇关于抵边村民小组党支部全覆盖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猴桥镇,国境线串起3个抵边村,曾经“点多线长面广、守护力量分散”是戍边护边的难题。2022年,猴桥镇党委牵头推进抵边村民小组党支部全覆盖,把党组织的“根”扎到了边境最前沿,胆扎村就是其中之一。2025年胆扎村创新开展党员联系服务群众“1+1+N”结对帮扶模式,7个村“两委”成员分片包保13个村民小组,每名党员结对帮扶N名群众,从巡边护界到矛盾调解,从政策宣讲到产业帮扶,党支部成了边境群众的“主心骨”。今年雨季,通村公路出现滑坡被阻断,胆扎村党总支连夜召集党员,带头扛石头、清路面,村民们见党员冲在前面,也纷纷加入,最终用半天时间疏通公路。“有党支部在,我们心里就踏实,只要跟着做,准不会出错。”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边境群众的共同心声。

党组织的力量,不仅守得住边疆,更能激活发展动能。在猴桥镇的“家门口的务工车间”里,“三新”党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组织)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新引擎”。今年8月,猴桥镇党委牵头成立了两个“三新”联合党支部,把7家企业、10余名党员拧成一股绳,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产业发展链条。党支部不仅组织产业培训,发展茭白、山胡椒等9类高原特色产业,帮村民搭建销售渠道,还牵头与外界商户建立合作关系,把本地的草果、蜂蜜、茭白销往省外。车间提供的稳定岗位,让许多曾背井离乡的村民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高峰时期,康德顺成硅业有限公司就吸纳了192名群众就业,助力63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包括贫困户和低保户。“每天能挣200元,步行几分钟到家,不仅能照顾老人,还能督促孩子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工资可观,在家门口就业的日子真不错。”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猴桥镇作为边境口岸乡镇,常年有不少缅籍人员在此务工、生活。为了更好地进行服务管理,猴桥镇创新成立“国门兼职委员会”,整合边检、海关、外事等部门力量,搭建起沟通服务的“连心桥”。“替代种植只是季节性产物,不是长久之计,希望猴桥口岸能够申请花生、芝麻等物资的进口。”国际商会办公室负责人在会上提出诉求。2024年,在联席会成员单位的积极努力与协商下,猴桥口岸如今进口物资越来越多,还引进了落地加工企业,延长了产业链,为群众提供就业,兴边富民的蓝图徐徐展开。

每当镇上有大事小事,总有猴桥镇党员志愿服务队一抹“志愿红”的身影活跃在街头巷尾。服务队由286名党员组成,分为政策宣讲、应急救援、环境整治、助老扶幼4个分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志愿者的身影。今年春节前,猴桥镇组织“暖冬行动”,志愿者带着米面油和春联,走进20余户困难老党员、群众家中,帮老人打扫卫生、贴春联,嘘寒问暖。在轮马村,志愿者还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代缴水电费、代购生活用品,用贴心服务温暖了老人的心。“这些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看看我,我一点都不孤单。”82岁的独居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眼眶泛红。
从抵边村的“红色堡垒”到务工车间的“红色引擎”,从国门旁的“红色纽带”到街巷里的“红色身影”,党组织的力量在猴桥镇的每一个角落扎根、生长,化作守护边疆的屏障、推动发展的动力、凝聚人心的暖流。这股力量,让边境群众的日子更红火,让鲜红的党旗在中缅边境的蓝天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