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呢族彝族自治县以478个项目落地为有力抓手,通过系统化推进,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4个边境乡镇、7个边境行政村获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交出了一份边疆治理的“江城答卷”。
顶层设计绘就发展蓝图,筑牢幸福根基。江城县聚焦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等短板,抢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边境幸福村建设双重机遇。在交通建设领域,全力推进乡村道路建设,实现了所有行政村、村民小组和人户通硬化道路的目标,将134个自然村串联成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创新提出“基层党建+美丽家园+民族团结+综合治理”的多元模式,有力推动边境村寨特色发展。牛洛河村依托丰富的茶产业资源,精心打造“万亩生态茶园”,茶香四溢;土卡河村凭借独特的酸笋加工技艺,形成“一村一韵”的特色发展格局。
党建引领凝聚共建合力,激活治理末梢。构建“县—镇—村—组”四级联建机制,在11个边境村设立108个党支部,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组建557支“新时代边境先锋队”,吸纳1515名“能人”“强人”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党建引领、群众主体、社会协同”的强大共建格局。通过打好“固本强基”组合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与幸福村建设深度融合。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群众广泛参与,为项目推进注入强大动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目标,让基层治理更加高效有序。
产业赋能激活发展动能,铺就富民之路。着力构建“党组织+协会+农户”产业共同体,培育“土卡河酸笋”“江城高山茶”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志品牌,建成电商服务站11个,夯实“兴边富民”基础。依托勐康口岸,创新“口岸+园区+边民互市”模式,实现进出口总额4.7亿元,带动边民日均增收80元。打造小渔村、曼滩村等文旅融合示范点,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民宿、餐饮收入突破2000万元。创新“党建+金融”双服务模式,银行机构对11个边境村整村授信5.9亿元,发放产业贷款1.2亿元。
生态宜居绘就绿美画卷,提升幸福质感。大力实施“五网”建设攻坚行动,边境村5G和千兆光网覆盖率达到100%,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9%,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建成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38个,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两污”治理攻坚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9.9%,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加快实施绿美乡村三年行动,如今的边境村寨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文化浸润铸牢精神家园,促进团结进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喇叭等丰富载体,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主题宣讲活动,实现边境村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全覆盖,让党的声音深入人心。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家训家规,开展“文明家庭”“最美边民”评选活动,推动乡风文明从“一时管”迈向“长久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注重保护传承傣族织锦、哈尼族刺绣等非遗技艺,建立2个民族非遗工坊,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举办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跨国匹克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了边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形成了“文化共融、民心相通”的和谐局面。
立体防控筑牢安全屏障,守护边疆安宁。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基层组织体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强化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执行力和约束力,常态化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深化普法强基巡回法庭进村寨12条工作措施,提升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深化“党政军警民企”六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优化边境值守力量。深入开展边境地区重点村寨整治,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切实守护着祖国西南大门的和谐稳定,实现“边稳民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