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市西山区凯苑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辖区老旧小区多、院落多、流动人口多、公共空间少的特点,以“家园梦 鱼水情”为主题,从各族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实施“管家”计划,下沉力量聚人心。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设置3个综合窗口岗位,通过集中培训把“一岗专办”转变为“一岗通办”,制定“AB岗、首问负责、错时上下班、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释放出6个窗口工作人员充实到社区网格中,社区“管家”力量得到有效加强。发动居民区党员、志愿者,开展治理人才召集工作,发掘17名社区能人和专业人才,成为居民小区“苑小二”,带动院落居民志愿者、全职妈妈等组成“院坝小组”,以院坝为单位发现问题、收集问题、协助解决问题,与社区网格员形成工作联动。全面梳理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和各族居民需求,形成“社区网格服务清单”和“苑小二工作职责清单”,培养网格员从“专项职能”向“网格全能”转变,实现每个网格“一日两巡”,推出即办、转办、代办、上门办理四项人性化服务,从细微处着手用心用情服务各族群众,提高社区工作的精准性和主动性,把“坐等上门”转变为“主动问需”。
实施“靓家”计划,搭建平台聚人心。居民区党支部统筹引领各方力量搭建“小苑圆桌”议事平台,由党委委员、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老党员、网格员等担任主持人,让过去的“等通知”变现在的“围坐议”,在社区重大事项中,听取多方居民意见建议,充分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热情。2024年,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社区依托网格员以及“苑小二”居民骨干,从走访入户、居民来访、居民微信群等渠道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并通过“小苑圆桌”议事会汇总形成9条措施,在小区绿化带修缮、公共空间规划等多个方面回应落实居民期待和诉求。通过“苑小二”发现,居民、物业、社区共同出力,解决了垃圾堆积、楼道灯不亮、装修扰民等日常问题100余个,化解了邻里纠纷、家庭赡养纠纷等矛盾6件,持续推出邻里互助、民族团结、法律援助活动,引导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推进各民族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
实施“和家”计划,撬动资源聚人心。社区党委与省肿瘤医院、高速公路管理支队等13家单位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按照“居民提出、单位认领”的方式,形成“菜单式”项目清单,每月由1家单位牵头开展医疗义诊、社区学堂等项目,撬动公共单位资源向各族居民开放。通过“社区走访筹一点、社会企业筹一点、社区居民筹一点”的“3个一点”工作方法成立社区基金,多元化挖掘社区基金筹募渠道。从居民需求出发,设立“一勺米”“爱心粥”等小微公益项目,发动各族居民、商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逐步推动社区基金项目成为社区资源“蓄水池”。每周四定期开展社区“邻里惠民周”活动,在社区设立4—6个服务点为居民提供健康医疗、电器维修等免费服务和农特产品等,形成社区活动人气聚集的“新街子”,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建设各民族互嵌融居美丽幸福社区。截至目前,共计开展社区“邻里惠民周”14次,提供惠民服务500余人次。
实施“乐家”计划,拓展服务聚人心。聚焦社区居民需求,通过“嵌入式”服务引进更多社会力量,构建社区“乐居、乐活、乐享”的“乐家”氛围。针对辖区老年人买菜做饭难的问题,“以场地换服务”引进供餐公司设立社区“幸福食堂”,为高龄老人提供低价健康的三餐,联合辖区志愿者,为身体不便的困境人群提供送餐服务,2024年累计为万余人次提供就餐服务。实施“党群服务+日间照料”双中心建设,将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亲民化”提升改造,设置社区养生驿站,引入云南省肿瘤医院、云大医院心脑血管科等资源,为辖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坐诊服务、长者慢性病管理等服务。结合凯苑社区老旧小区室内活动场所匮乏的实际,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社区红色影院、室内室外运动场所、排练室、图书室等活动场所,提供给居民分时段预约使用,累计服务5000人次,营造“嵌入式”和谐向上氛围,在社区各族居民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金种子”,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