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州祥云县将赓续红色血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培树“云岭初心照同心”红色文化品牌,形成以点带面、以面成体的红色文化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深挖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活”起来。祥云县实施红色遗址保护,通过“颁发身份证、划定保护区”,为红色遗址建立“一址一卡”档案。建好用好红色教育基地,有效发挥红色文物团结凝聚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活教材”载体作用。开展红色理论研究,强化与昆明理工大学、大理大学等高校及省州有关部门联动合作开展红色文化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效开发利用和传承发扬好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全县80处革命遗迹旧址建立“一址一卡”档案,其中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8处,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个。完成立项课题《王德三传记》和《王德三生平征集研究及历史文献资料》,撰写发表研究文章30余篇。整理出版《王德三(连环画)》《祥云骄子》等红色书籍公开发行10.6万册。为全县各族群众系统、全面、深入了解红色文化,高扬红色旗帜、唱响红色旋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试点示范先行,让红色资源“动”起来。祥云县以王复生、王德三的故乡刘厂镇王家庄社区为试点,实施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工程。通过抓好红色资源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富民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红色资源有效发挥固本培元、凝心聚力、推动发展的作用。开发“红色文化+美丽乡村+特色农业+红色旅游”新业态,建设村史馆、非遗传承馆等记录乡村历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新建红色文化广场、民族团结进步广场、红色书屋、非遗研学基地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阵地,将王家庄社区建成“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红色村庄。成功打造王家庄“三包四做三共”红色党建微品牌、基层社会治理“三有”平台,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等多项荣誉,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超过30万名干部群众到王家庄开展红色教育。为全县培树“云岭初心照同心”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红色文化品牌提供了可看可学的示范样板。
创新创造转化,让红色文化“新”起来。利用县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地标,建成了祥云“红色传承”教学基地、祥云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等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省州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研学品牌,串联祥云本土红色资源,开发品质化、特色化、定制化、可感悟红色文化的红色文化旅游研学路线。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展示综合体,创新红色文化文艺精品,拓展“红色文化+”新场景,注重将本地红色资源精神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有效释放本土天峰山歌会、“哑巴节”“七人节”等各民族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目前建成了“两馆两基地”+“一街区两公园多节点”的主题馆、主题公园、文化街区、文化长廊以及26个石榴红文化广场的视觉形象体系。打造了“祥城、云南驿、刘厂、下庄、普淜、米甸”红色传承带,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入选云南省60条红色旅游路线之一,云南驿列入云南省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路线之一。大型红色花灯剧《省委书记王德三》作为云南省唯一入围展演的剧目登上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舞台,与省花灯剧院合作打造的《王德三》在云南省新剧目展演。民族舞蹈《姆的馁》《东山葫芦笙舞》在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荣获金奖和传承奖。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切实凝聚起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营造浓厚氛围,让红色精神“传”起来。打造新时代红色全媒体矩阵,创新“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宣传模式,在县内10个主流媒体、4个文化期刊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先后举办以红色党课为重要载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103批次,培训党员6万余人次,培训干部1.6万余人次。在全县243所中小学校幼儿园一体化实施“课堂教学+红色文化”教学活动580余次。“祥云播火先锋宣讲团”“石榴红”志愿服务队等深入机关、企业、学校、村(社区)等开展宣讲1830余场次,覆盖各族群众12万余人。连续8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覆盖全县139个村(社区)。通过搭载祥云地域故事,创新举办“大理有风·祥云有云”等系列文化活动,三年来共开展中大型县级文艺活动35场次、展览22场次、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10次。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红色教育新内容、宣传短视频,讲好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祥云故事,2022年起,全县各类文化活动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截至目前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累计达400余万人次。祥云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红传中心”教育基地等“云参观”达60余万人次,打通了利用新时代红色资源涵养各族群众精神家园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