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幸福的数字解读腾冲司莫拉的蝶变

来源:保山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1-21 17:40:57       【字体:大    中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深切牵挂与关心来到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与佤族群众面对面拉家常、话发展,并寄语“让幸福的地方更幸福”。从此,司莫拉各族群众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产业转型、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等领域不断发展、突破、出彩,广大佤族群众的美好心愿由梦想变成了现实,司莫拉的幸福道路越走越宽阔。

117.4%,幸福生活更有奔头。习近平总书记在李发顺家与当地村干部、乡亲们拉家常,详细了解脱贫攻坚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司莫拉用一场华丽蝶变回应这份殷殷嘱托,采取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等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治理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在传统农业产业基础上引导群众创新创造,立足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深入推进品牌建设,植入大米粑粑、佤族绘画、佤族服饰、饮品茶艺、清廉文化、多肉盆栽等不同特色业态;对红茶、果酒、果酱等产品进行开发,打造帆布包、风情伞、木鼓、木雕等文创精品。同时,持续开展民宿、农家乐、茶艺师、种植养殖、农民画创作、导游等培训,引导和帮助各族群众参与融入,提升村民的创收技能,拓展创业路子。2024年,司莫拉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884元,比2019年增长117.4%。

93.9万元,强村富民有了“火车头”。2025年1月14日,是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第5次分红的日子,穿上民族节日盛装的村民们美滋滋地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钞票,眼角笑开了花。60户村民共计分红39.2万元。2020年6月,以富民强村为目标,司莫拉佤族村注册成立党组织领办的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全部农户吸纳为合作社社员,并把村民的土地整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引导全体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合作社充分挖掘寨内闲置土地资源潜力,将其有效整合并加以利用,按场次出租民族文化活动广场,为全国各地旅行社、旅游团队提供举办篝火晚会场地,5年来,共出租187场次,实现收入18.7万元。建设11个商铺,打造司莫拉农特产品一条街,设置28个流动商铺,实现商铺租金年收入超55万元。2024年,合作社实现收入110余万元,5年累计分红93.9万元。

1.13亿元,古村落焕发新风貌。村庄青山环绕,寨内绿树成荫,寨前梯田起伏……游走在司莫拉,每一步都让人深刻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相融相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与开发互促共进的发展理念在这座边陲村落的实践成效。佤族群众对自然的敬畏和深厚感情让司莫拉的生态环境得到精心呵护与持续改善,历经五百年风雨洗礼,依旧保留着自然和谐、古朴天成的原生韵脉。5年来,司莫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找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平衡点,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贯穿于打造幸福佤寨全过程,投入资金1.13亿元,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通公路网、织密安全网、完善污水网。同时,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使昔日的篱笆房摇身一变,成为“最美庭院”,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静谧祥和的乡村生活相映成趣。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既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又成了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143万余人次,乡村旅游势头旺。走进司莫拉佤族村,一幅幅现代与传统交织的画卷徐徐展开,一座座特色鲜明的佤族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昔日泥泞狭窄的村间小道,已被宽阔平坦的石板路取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游客络绎不绝。2020年以来,在建设起司莫拉礼堂、民族文化活动广场、民俗文化陈列室、农耕文化观景台、佤族特色寨门等基础上,司莫拉再次对环境进行提质改造,整合资金完成寨门、寨内栅栏改造、寨内绿化、幸福树公园、幸福小巷、紫藤长廊等寨内环境整治和“透绿”工程建设。同时,通过科学规划,精心打造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农家乐、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形成了集地方民族特色、自然景观、秘境探险于一体的“司莫拉”佤族风情园。2021年,司莫拉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机场、茶博园、热海的旅游联动助力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5年来,司莫拉累计接待游客143万余人次。

77人,家乡是奋斗的新起点。在司莫拉的幸福账单中,绝大部分的数字都是攀升状态,唯有外出务工人数逐年下降,从2019年的80人到2024年的8人。看到村子越来越美丽,旅游业越来越兴旺,在外做工程的赵仁新回到司莫拉开起了集特产售卖、茶楼、休闲小巷、旅拍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店铺,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在城里宾馆打工的妹妹李发果也回来开起了民宿。与赵仁新、李发果一样,许多外出讨生活的村民在司莫拉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召下纷纷回村,经营农家乐、开咖啡吧、卖土特产,到村里的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打工,从事旅游配套服务、景区维护、交通疏导、保洁等工作。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踏实感、获得感、满足感汇聚成村民满满的幸福感。目前,外出务工的司莫拉村民大多已扎根家乡,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他们当中,开办农家乐10户、民宿4家,从事农特产品售卖40户,77名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11万余人次,美丽画卷成生动教材。1月13日,司莫拉又迎来了一批参观学习的团队。来自上海某高校的退休老党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到民俗文化陈列馆了解佤族历史文化,深入村民家中捕捉幸福生活的点滴,漫步于村头巷尾中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带队的赵老师表示,到司莫拉参观学习,看到的是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听到的是民族团结进步之歌,从而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更加坚定了自己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5年来,司莫拉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司莫拉的巨大变化和佤族儿女的幸福生活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生动教材,讲述好、宣传好。将党的创新理论课堂搬到田埂上、火塘边、院坝里。把基层治理作为连接党心民心的桥梁纽带,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情感。通过全力打造,具有文化传承、地域特色、民族特点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司莫拉佤族村成了幸福的范本,不光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打卡拍照,更成了全国各地机关院校、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参观研学的热门之地。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体验省级示范线路,截至目前,司莫拉已累计接待学习考察3400余批次11万余人次。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