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美绿色休闲旅游名城”和“中国最美康养度假旅游名城”。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区位和多民族聚居等特点,让西双版纳州成为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之州、资源富集的农业之州、区位独特的开放之州、魅力独具的文旅之州。
十年来,西双版纳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3815”战略发展目标,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前进方向,有效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顽疾,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潜能和活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美丽底色更浓更靓,经济发展活力迸发。十年来,西双版纳州从严推进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跃升至全省第二,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向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继续保持“优秀”等次。绿美成绩全省最优,新增绿化面积近2000亩,入围省级标杆典型项目36个。林下经济不断壮大,全州林草总产值预计达457亿元,勐腊县被列为省级林业碳汇试点,“两山”转化通道持续拓展,山绿水清景美人和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重点在产品、模式、业态创新和服务创优上发力,努力把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聚焦发展第一要务,西双版纳州通过办好系列促消费活动,打好项目建设、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攻坚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一,连续7个月获全省“骏马奖”,产业投资占比提高20%,创历史新高。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勐罕“三曼”乡村旅游新模式,古茶山一二三产业融合、打洛“小三轮经济”等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呈现新亮点。借助春节、泼水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优化宣推和服务,2024年,西双版纳州国内外旅游者和旅游总花费有望突破7000万人次、1000亿元,旅居人数超过50万人,带动消费增长4.8%。西双版纳州入选2024“活力之城”,景洪市入选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名列全国旅游百强县市第二位,经济发展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科产融合加速转化,沿边开放优势释放。十年来,西双版纳州抓强产业这个引擎,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动能。通过制定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行动计划,优化与州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累计争取设立了2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用科技创新激活资源、生态、气候优势,赋能重点产业发展。文旅康养、橡胶、普洱茶、口岸经济、生物医药(傣医药)、热带水果和数字经济“七大产业”综合产值接近3000亿元,“创新强州”建设取得实效。
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通过持续深化中老铁路沿线经济带建设,实施口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认真落实与昆明市共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各项任务,同周边国家地区广泛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开放之路越走越活。随着2024年1月勐满口岸获国务院批复对外开放,全州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增至7个。截至2024年8月,关累港口岸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启用,全州运营的货物进口指定监管场地累计达到6类11个。2024年西双版纳州边民互市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6.2%,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3.2%,排名全省前列。
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十年来,西双版纳州聚焦“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目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构筑“一个家园”,持续深化“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促进各族群众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通过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把中华民族历史观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充分激发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断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注重加快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制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民族宗教事务治理共同体。在祖国西南千里边疆绘就了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和美画卷。
截至2024年,西双版纳州累计引进6个优质教育集团破解高中教育“县中困境”,建立18个教育集团(联合体)推动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共享,自主研发的“学校食堂综合管理平台”得到教育部认可。累计建成国家级重点医疗专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21个,3家“千县工程”医院通过第二轮提质达标验收,9家心脑血管救治站、15家基层慢性病诊疗专科机构建成投用。
通过实施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改革举措,打造“就在群众身边”就业服务品牌和“四网融合”关爱“一老一小”工作体系成效显著,成为全国社会救助服务试点州。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办实事,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大幅提高,乡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高效防控登革热疫情,医保基金监管工作得到国家医保局表扬。全面完成保交楼、烂尾楼整治任务,各族群众、旅居人群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