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红河县借沪滇协作东风走好新时代就业之路

来源:红河县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2-05 17:39:35       【字体:大    中  

近年来,红河州红河县围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按照“稳住务工存量、提升务工质量、做实务工增量、挖掘务工潜力”的工作思路,结合沪滇劳务协作工作,积极创新劳务输出模式,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的就业之路。

沪滇协作,架起两地“就业桥梁”。2024年,上海市与红河县紧密合作,通过资金援助、项目支持、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助力红河县劳务输出工作高质量开展。利用沪滇劳务协作资金410万元,开展“沪滇劳务协作”专项招聘活动4场次,提供优质岗位2万余个,打造“红河嫂”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就业、定向政府专职消防员、蓝天筑梦计划3个劳务品牌。通过“务工专车”“务工包机”“有组织自驾返岗”等多种形式开展“点对点、一站式”输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368人,其中,上海市长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入30余万元,通过包车包机为132名红河县籍到上海务工群众提供“点对点、一站式”输送服务,切实解决“春运高峰期”购票难、出行难问题。2025年,计划通过开展底数摸排行动、劳务对接行动、岗位收集行动、宣传发动行动、岗位推送行动、精准培训行动、专项招聘行动、组织化输出行动、就近就业行动、返乡创业行动、兜底帮扶行动、稳岗就业行动等工作,确保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稳定在13.4万人以上。

技能培训,提升创业就业能力。为了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红河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沪滇协作项目,联合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开设了电工焊工、果树修剪、烹饪厨师、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挖掘机操作等10个市场竞争力强、对就业创业帮助较大的工种。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学员们掌握了实用技能,增强了就业信心。2024年,开展技能培训班106期,培训农村劳动力4791人。“点对点、一站式”输送到四川眉山疏果126人,带动5000余名红河县籍疏果队员到四川、河南、山东、新疆等各大葡萄产区疏果,人均月务工收入达1万元以上,促进了脱贫人口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注“一老一小”,解决后顾之忧。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关爱这些特殊群体,红河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截至目前,红河县建成未成年人保护中心1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3个、“儿童之家”92个、养老机构8所、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1个;开设周末“爱心奶奶课堂”3个、老年“幸福食堂”2个;组建“一老一小”志愿服务队、银发志愿服务队等5支;配备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养老护理员130余人,可面向全县提供养老床位667张,有效保障“一老一小”基本服务需求,努力实现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居家老人儿童安心,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四个一批”,实现家门口增收。虽然劳务输出为红河县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也有部分群众因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为此,红河县积极探索“四个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创造更多就近就业机会。挖掘岗位资源消化一批。通过产业开发、重大项目建设、以工代赈项目等,充分挖掘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36万人,务工增收5.62亿元。创建帮扶车间吸纳一批。鼓励支持帮扶车间带动就业,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全县累计认定就业帮扶车间25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941人,其中脱贫劳动力就业287人。培训创业就业带动一批。利用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奖补等政策,鼓励返乡人员创新创业。2024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80人7050万元,带动就业722人;开展创业培训5期143人,创业带动就业967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整合各类资源开发乡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地就近就业。2024年全县开发安置公益性岗位5727个。同时,红河县还扶持了一批手工艺品加工企业,生产销售民族服饰、刺绣、竹编等特色产品。

在沪滇协作的支持下,红河县通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关注“一老一小”、促进就近就业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4年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44万人,务工收入达35.6亿元。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